在對這個虛擬故事有了一些反思的基礎上,再回到現(xiàn)實世界看待劃分重點班非重點班的那些事兒,就會比較容易理解?,F(xiàn)實社會的生存法則同樣是比較殘酷的,當下衡量成功的標準仍然相對單一而世俗——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車子房子票子……這種單一的價值觀自然會向下傳遞:要考個好大學,就要上個好中學;要上個好中學,就要上個好小學……所以這種“不能輸在起跑線”的教育焦慮感,會自然而然地在普通民眾中蔓延。幾乎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雄鷹一樣在“快車道”上疾馳,極少有人心甘情愿地牽著一只蝸牛在“慢車道”上緩行。因此,在充斥著成功學和競爭學的社會中,必定要求分出快慢,分出重點和非重點。民間對此有著巨大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基本不會因為高考(精品課)錄取率的提升而有所改變,因為優(yōu)質資源總是相對稀缺的。同時,這種需求也不會因為《義務教育法》明令禁止就有所萎縮。曾有人認為,重點班之所以長期存在,屢禁不止,是因為《義務教育法》執(zhí)行力偏弱,懲治力度不夠。在筆者看來,這是板子打錯了地方。因為就算施以強法,民間需求也自會轉向地下,重點班這種形式只是會變得更加隱蔽而已,比如變身為各類“占坑班”或通過民辦機構來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