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你的企業(yè)脫胎換骨嗎?到現場去,別只坐在舒服的辦公室里!到第一線看看員工工作情形,了解問題,馬上解決。
在我每天上下班經過的東京地下鐵車站里,有一幅我最喜歡的公益廣告。上面的大標題寫著「有你在,真好!」。常想,人生在世可能追求的就是有誰可以對自己說這句話吧!一種自己的存在被需要、被肯定的幸福和快樂。
拿到企業(yè)上來說,這句話不只是員工希望老板用來稱贊自己工作能力時的話語,反過來說,經營者如果能獲得員工真心認為「有老板在,真好」的肯定,這個公司的向心力一定很強,工作士氣高,上下一心,具備創(chuàng)造高收益的良好條件。
但經營者要獲得員工打從心里說出這樣的評價(撇開拍馬屁的表面工夫不談)絕非易事。至少要具備以下兩要件的其中之一是具有正確判斷力、決斷力和遠見,能夠正確引導公司發(fā)展,讓業(yè)務蒸蒸日上,收益日增,員工能領好薪水;或就算是個平凡的領導者,業(yè)績雖不見多突出但仍能維持,重要的是其真心體恤關心員工,了解員工,力圖改善其工作環(huán)境,讓員工就算景氣不好也愿為老板打拚。
不論是要達到上述兩個要件中的哪一個,先決條件其實都欠缺不了所謂經營者對「現場」的重視。也就是經營者重視員工工作的現場,經常到員工工作處了解員工工作情形,進而從中了解公司實際營運情形或發(fā)現問題再加以改善。
日本企業(yè)向來重視「現場主義」,日產汽車、第一三共制藥、麒麟啤酒等都是著名的重視現場企業(yè)。日本也有許多制造業(yè)的社長(CEO )是從工廠廠長出身,非常了解工廠實際運作的各種狀況,有深厚的技術背景。
重視「現場主義」的企業(yè)經營者認為,要讓公司成長,不是只坐在自己舒服的辦公室中做靜態(tài)的思考,而是該常到現場,重視現場工作員工的智慧和建議,確實掌握公司現況,同時也藉由自己在現場為員工加油打氣,凝聚團結力。例如從觀察員工的工作方式與和員工直接的溝通,知道員工需求,同時思考如何改善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增強工作效率和質量,減低成本,創(chuàng)造員工和公司雙贏局面。
相較于日系企業(yè)重視「現場」的想法,美國不少大企業(yè)的執(zhí)行長較強調股東權益和公司治理,著墨較多在與投資者的溝通上。他們認為,提高收益率、促進股東獲利是他們治理公司的最大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花比較多的時間研究商業(yè)競爭策略,致力財務結構改善,只要公司有一定的溝通管道,親自去不去現場并不是他們最大的關心所在。
日美想法各有其傳統(tǒng)和思考背景,本沒有所謂哪方一定擅長的道理。日本有越來越多企業(yè)受到美國經營理念影響,越發(fā)重視股東權益。美國也有不少公司學習日本模式,加強與現場的溝通和納入現場意見到經營策略上。
不過看到最近美國三大車廠面臨破產危機、人人指責三大執(zhí)行長的窘況,就不得不感慨,如果他們過去能有多到「現場」看看的習慣,早日將現場呈現的各式銷售和制造問題當作提醒自己經營上的最好警鐘,或許今天公司也不會落到這番荒涼地步。
這個現場指的不只是制造的現場,也是研發(fā)的現場和營業(yè)的現場。經營者如果能夠到營業(yè)處了解營業(yè)員實際面臨的銷售困境,他們可能很多年前就會發(fā)覺省能源車開發(fā)的重要性,回來趕緊要求研發(fā)部門加速研發(fā)相關產品;或觀察到多元化開發(fā)素材和多角化經營等的重要性。他們如果能透過營業(yè)現場早日找到公司該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和策略,公司就還能有相當獲利。
他們如果能多到制造現場走走,就會了解基層員工工作是多么不易,也不會不知民間疾苦仍享受奢華,讓基層員工感到心寒,只能透過工會作抗爭,勞資關系緊張。他們既無遠見領導公司方向,又無法獲得員工支持的心。
當然經營者到現場不是不相信員工或是去做員工監(jiān)視。經營者如果不能真正體認到現場的意義為何,只是身體到了現場去作作樣子,擺擺老板的架子和威風,心卻離員工很遠,既沒有觀察和解決問題的誠意和知識,也沒有關心員工的心,如此去了也是白去,可能還是反效果。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一個公司的經營者到了現場還不會想去多了解實地情形的話,在這個經營者管理下的公司大概很快就會面臨破產危機。
「有你在,真好」這句話里的「在」搬到企業(yè)經營上來說,不只指的是物理上實際存在,更指的是精神上的存在。經營者如果能離開自己舒服的辦公室,以身體力行和誠摰的心經常到員工工作的現場走走,創(chuàng)造與員工間的「同患難,共享?!沟臒o距離情感,相信就算碰到再困難的經濟環(huán)境,公司上下都能共體時艱度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