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留學生們的學習和思考,為新世紀中國社會的改造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在此之前,中國社會如同一只“鳥籠”。 從1870年代開始,作為洋務運動“師夷”的一部分,大清政府就有向海外大量派送留學生的安排。雖然最早的一百余名留美幼童在學業(yè)尚未完成時,即因保守勢力的干擾而被召回,但此后仍然有軒海外a學子被派往海外,1887年福州船政學堂選派35位青年軍官,赴歐洲學習軍事,就是比較知名的一例,那位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己權界論》、《法意》等西方思想名著的嚴復以及北洋水師中多名英勇不屈的海軍將領,均出自這支留洋隊伍。
十九世紀最后的幾年里,留洋日本成了新的熱點。甲午一戰(zhàn)使向以天朝大國為尊的大清帝國上下受到了極大刺激,對蕞爾小國日本自然是刮目相看,憂國憂民者急欲至日本探個究竟,于是,新的留學浪潮出現(xiàn),成批的青年學子東渡日本。戊戌維新之后,東渡日本者迅速增加,新世紀來臨的時候,更是猛增。據(jù)估計,20世紀頭十年中留日學生總數(shù)達5萬人以上。到這一刻為止,中國人的赴日留學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留學生運動。
與今日大多留學生試圖移民海外不同,這一時期的留學生們都是帶著救國救民的夢想而遠渡重洋。中日兩國同處亞洲,緊密相鄰。日本人原來在與西方列強打交道的時候,其境遇不比中國人強到哪里去。但是,日本的社會改造如此徹底,跨入現(xiàn)代化如此迅速,就不能不讓中國的智識之士們有所思考,日本自然而然地成為中國追求現(xiàn)代化的典范。富有民族自尊心和歷史責任感的中國留學生們,試圖從日本為積貧積弱的祖國找到靈丹妙藥。“我們往日本去留學,便因為它維新成功,速成學會了西方文明的緣故?!保ㄗⅲ褐茏魅苏Z)
因為這樣的緣故,這一時期的留日學生絕大多數(shù)選擇了軍事、法律、政治、師范等學習方向。同樣因為這樣的緣故,日后中國的社會改造運動,如立憲、革命等均于此群體中萌芽。力主?;实目涤袨椤⑿麄髁椀牧簡⒊?、致力革命的孫中山,都把日本當作大本營,其資借的人力資源,即為留日學生。 留學生們的學習和思考,為新世紀中國社會的改造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在此之前,中國社會如同一只“鳥籠”,因為受困于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體系,各項改造只能產生一種類似于盤旋的變化,而不可能掙脫“鳥籠”飛出一個新的天地。如今,完全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西方知識資源通過日本人的吸納,再由中國留學生們傳播到了中國,讓中國人獲得了新的思維工具。利用這樣的工具,人們開始整理和詮釋歷史,構思新的社會改造運動,設計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這是幾百年前佛教文化進入中國以來,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思想文化進入,對中國社會產生的震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