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實,苗實講師,苗實聯(lián)系方式,苗實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5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苗實:苗實:觀陳蕃有大志
2016-01-20 1441
陳云同志入黨時就認識到,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業(yè)的一套,而要專干革命。我苗實覺得,陳云這個話,極有可能是這樣,不是永遠不結婚,而是自始至終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就本人而言,我雖然在選擇走治學之路時沒有說,或者當時還沒有清楚地認識到,“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業(yè)的一套,而要專干治學?!钡?,卻切切實實在后來的學習研究生活中這樣做了。當然,我除了把治學自始至終放在第一位,還與陳云有點不同,我極有可能就如同陳岱孫先生那樣不結婚,一生保持獨身了。記得,南懷瑾先生說過,一個知識分子,為了什么讀書,不是為了自己吃飯,是為了對社會對國家能有所貢獻……不管在安定的時代,或變亂的時代,如果沒有貢獻,沒有盡到知識分子應盡的責任,就是可恥。可以說,這個信念在我苗實心中已經扎根很久了。而且,我也確實做到了,還要繼續(xù)做下去。過去,有些人不理解我為什么不尋求甚至放棄正式工作而專注于獨立經濟研究,并在網(wǎng)絡上大量發(fā)表自己的文章,就是因為自己認同南師對知識分子這個定位。或者,至少可以這樣說,知識分子主要是為了對社會對國家能有所貢獻,而所謂的飯碗是次要問題,前者是本,后者是末。如果知識分子僅僅為了自己的飯碗,對社會對國家無所貢獻,甚至喪失良知,對社會對國家有所損害,那就是無異于舍本逐末了。當然,這個信念,在某些人眼中極為荒唐可笑,他們認為,一個知識分子,連自己的飯碗都端不上端不好,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相反的一方,堅持認為,知識分子是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注意了,這個掃一屋與掃天下的爭論,牽涉到一個歷史人物陳蕃?,F(xiàn)在,網(wǎng)絡上有兩個版本?!続版本】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業(yè)。一天,其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A方認為,陳蕃欲“掃天下”的胸懷固然不錯,但錯的是他沒有意識到“掃天下”正是從“掃一屋”開始的,“掃天下”包含了“掃一屋”,而不“掃一屋”是斷然不能實現(xiàn)“掃天下”的理想的。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況《勸學篇》里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前蘇聯(lián)革命導師列寧也說過,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從小事做起。以上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體現(xiàn)了“掃天下”與“掃一屋”的哲學關系,說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積累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為”,“善”再小,也只有積善才能成德。這里,表面意思是說一個房間都不去打掃,以后又憑什么平定天下呢?其實告誡我們成大事者,需要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頭頂青天,踏踏實實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小事做多了就成大事了?!綛版本】權威人士指出,薛勤是陳藩他父親的朋友,陳蕃被長輩教訓后很不服氣,結果硬是沒有打掃屋子,但后來依然擔當了太守、太尉、太傅等職,掃了天下,所以小朋友應該向陳蕃學習,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輕信老人言,否則即便吃虧不在眼前,將來也會后悔莫及。然而,經過進一步考證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真相。這個故事最初出自《后漢·陳王列傳》,原文如下,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埽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原文中,并無“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文句,可見這句話是后人篡入的,而古代史籍中用“奇之”表現(xiàn)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感覺,一般都是褒揚的意思,可見蔣勤對不掃屋的陳蕃,是覺得這小子志向高遠,持正面態(tài)度。所以,陳蕃就更沒理由改變其作風了,不掃地是必然的。B方認為,我們不能在做大事的時候被小事給束縛手腳,如果掃一屋就能掃天下,那我們都能掃天下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好鋼用在刀刃上,將自己的關注點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苗實認為,萬事,功到自然成,一個志存高遠的人,就應該專注自己所謂的大事,而不是分散精力去干類似迎來送往和油鹽醬醋這些小事。譬如,專門做獨立經濟研究,就是獨立經濟學家心中的大事,其他事都是小事。那么,無論是首先由一個小學生成為大學生,其次由一個大學生成為獨立經濟學家,還是最后由一個獨立經濟學家成為著名經濟學家,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或過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專門精力去深入學習和潛心鉆研,如果這個專門精力不能足夠保證,都難以濟事。也就是說,專門精力投入不夠的話,或者永遠不能成為大學生,或者永遠不能成為獨立經濟學家,或者永遠不能成為著名經濟學家,就會出現(xiàn)半途而廢的窘境。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是極其有限的,生命是極其短暫的,興趣是極其難得的,必須術業(yè)有專攻,是集中精力一輩子打一口有水吃的深井,而不是四處亂挖,結果都是些無水吃的干井。老人常講,狗占八堆屎,堆堆吃不香,就是這個道理。在經濟學上,最講究分工與專業(yè)化,同樣是這個道理。歷史上那個陳蕃,興趣在治國,現(xiàn)實中也當了官,那就是人盡其才??梢哉f,他有治國的志向,并且運用專門精力來首先學習研究治國之道,在這種前提下,如果不讓他去當官,而是分散他的精力去應付一大堆芝麻小事,那他的志向就實現(xiàn)不了,只能落個懷才不遇。而且,像陳蕃這種治國人才,如果不讓他當官,而是讓他從事其他,顯然就是大材小用,殺雞用個宰牛刀,實在太可惜了。再譬如,一個讀讀寫寫半輩子,并且以獨立經濟研究為職業(yè)的書生,你如果不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繼續(xù)獨立經濟研究,而讓他從事別的不相干職業(yè),那實在就是浪費人才,暴殄天物。再者,一個獨立經濟學家,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可謂時代脊梁,難能可貴,應該萬分珍惜才是。試看偌大中國,獨立經濟學家屈指可數(shù)。在這里,說一下我的一個可能錯誤的想法,即任何經濟研究都是有利益導向。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即《資本論》)是無產階級利益導向,傾向于實現(xiàn)無產階級的利益;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研究(即《經濟學》)是資產階級利益導向,傾向于實現(xiàn)資產階級的利益。在中國,獨立經濟學家的研究是體制外利益導向,傾向于改革開放以實現(xiàn)體制外集團的利益;御用經濟學家的研究是體制內利益導向,傾向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實現(xiàn)體制內集團的利益。甚至不客氣地說,經濟學家?guī)缀醵际亲吖?,區(qū)別就是,或是政治家的走狗,或是資本家的走狗,或是人民的走狗罷了。對于這一點,國內某些經濟學家也坦承,經濟學家就是為利益集團服務的。也就是說,經濟學研究除了有科學性的華麗面孔,還有階級性的真實心靈。當然,這個看法極有可能相當幼稚,學界同仁可以商榷。《后漢書》評價陳蕃,說他“以遁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故道遠而彌厲”,并且認為“漢世亂而不亡,百余年閑,數(shù)公之力也”,陳蕃就算一位。這足以說明,掃天下和掃一屋完全不相干。人的精力有限,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如果把精力都放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則很難在重要的事情上有所作為。歷史上還有唐代的馬周,貞觀十一年,他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諫: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蓄積多少,唯在百姓苦樂。且以近事驗之,隋家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王世充據(jù)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向使洛口、東都無粟帛,即世充、李密未必能聚大眾。但貯積者固是國之常事,要當人有馀力,而后收之。若人勞而強斂之,竟以資寇,積之無益也。什么意思呢?國家興與亡,一切看百姓的苦與樂,而不是看國庫存儲的多少。隋朝倉庫里堆得滿滿的,結果成為李密、王世充造反的資本。如果當初沒有如此豐滿的倉庫,李密、王世充靠什么作亂?國家積累,是必要的,但必須量百姓之力而行。賦稅太重,是不行的。據(jù)百度百科介紹,就像今天的許多北漂族一樣,馬周這個山東漢子,一路風餐露宿,“西漂”到人才濟濟的長安,也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為國家干一番大事。無奈他一無政治靠山,二無顯赫家世,三無財勢后援,到了京城,囊中羞澀,舉目無親,窮困潦倒,心里很有一些“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惆悵。貞觀三年,天下大旱,嚴重的災情已危及國計民生。唐太宗憂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極為虔誠的譴責自己。太宗求天不應,便召集群臣商量對策。他宣布,無論文臣還是武將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幾條具體的意見。這可難壞了武將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長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為難之事,馬周不假思索,伏在案上,洋洋灑灑地向朝廷提了二十多條建議,文辭非常優(yōu)美。次日早朝,常何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奏疏呈現(xiàn)給太宗。太宗一看,這些建議有根有據(jù),切中時弊,確屬可行,但武夫常何決非有這神來之筆,便問他是何人所寫。常何告訴太宗為馬周所寫。太宗又問馬周是何樣之人,常何便向太宗介紹說:“馬周是清河茌平(今山東茌平)人,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尤其精通先秦諸子的典籍。由于自負才學出眾,清高而孤傲,郁郁不得志。出仕后,他當上了一名低級文職人員,可他認為這對他是大材小用,做的很不開心,整日里以飲酒為樂,不務正事,他的狂放不羈受到當時博州刺史的責罵,說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馬周一怒之下掛冠離職,拂袖而去,離家遠游。他窮困潦倒,經常受人欺凌,歷盡艱辛來到長安,住在臣家,乃當今一大奇士也?!碧诼犃顺:卧颈镜膮R報,十分驚喜,沒想到你常何門下竟有這樣的奇才,當即下令:朕要馬上見見這個馬周!可是,派去召見馬周進宮的人去了,好半天還未回來。太宗等不及了,又派人去催。派的人回答說“就來”,但還是不見人影,太宗又叫人去催。如此一連四次,馬周才從容進宮?!敦懹^政要》說,“(馬周)未至間,凡四度遣使催促”,可見李世民之求賢若渴,一點也不亞于劉備的三顧茅廬。等到馬周謁見時,太宗又向他咨詢國事,兩人相談甚歡,十分投機。太宗非常賞識馬周,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便立即安排他到掌管機要的門下省任職,不到一年,又授予他監(jiān)察御史之職,后來加官至中書舍人。再到后來,貞觀十八年(644年),馬周已升遷為中書令并太子左庶子,也就是當上了當朝宰相和皇太子李治的老師,成為了唐帝國的棟梁之臣。唐太宗為了表彰馬周對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親自為馬周題辭:鸞鳳凌云,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對馬周所做的一切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在這名臣云集,大賢輩出的唐朝初年也是不多見的。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馬周因為一直為國事操勞,在長期的工作中積勞成疾,最后一病不起。唐太宗見到馬周病倒了,便派當時醫(yī)術最好的名醫(yī)給馬周看病。并且唐太宗還親自為馬周熬藥,還命皇太子李治以弟子禮來看望馬周,希望他能早日康復。馬周也想繼續(xù)為大唐的發(fā)展壯大再多做幾年,可惜他的身體已經到了無藥可治的地步,終于醫(yī)治無效,離開了人世,這一年只有四十八歲。他在臨死之前,命家人把他這十幾年給皇帝上的奏折統(tǒng)統(tǒng)燒掉,并說:春秋戰(zhàn)國時的管仲和晏子經常數(shù)落國君的錯誤而出名,我不想做這樣的人。馬周死后,唐太宗為他舉行了規(guī)格很高的國葬,并特別把馬周的遺體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據(jù)國學網(wǎng)介紹,陳蕃(?-168年),字仲舉,汝南平輿人氏(今河南平輿北)。東漢末大臣,漢桓帝時為太尉,漢靈帝時為太傅。蕃為官耿直,桓帝朝時因犯顏直諫曾多次左遷;靈帝朝雖得信任重用,卻因和大將軍竇武共同謀劃翦除閹宦,事敗而死。陳蕃在當時“海內希風之流共相標榜”的名士品題中,被尊為“三君”之一。“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后漢書?黨錮列傳》)另二君是竇武與劉淑,這兩人其實是因緣際會的人物,在文化史的意義上沒有什么分量;竇武號為三君之首,只是一個政治人物。三君以下,才是“人之英”的“八俊”,即李膺、杜密等輩;以次是“能以德行引人”的“八顧”,即郭泰、范滂等輩,是漢末名士中最典型、最能代表清議人物風采的人物;“能導人追宗”的“八及”,即張儉、岑喱等輩;“能以財救人”的“八廚”,即度尚、張邈等輩。在清議名士的這個名單中,陳蕃不但是當時為人所宗,也是后世凜凜然有生氣的人物。陳蕃少年時就有“名士風流大不拘”的派頭,雖然還不到魏晉放誕之士那樣衣服也不換洗、臟到長虱子而捫虱清談的地步,但環(huán)境衛(wèi)生確是很馬虎的。不打掃庭院便史有明文,《后漢書》本傳道:蕃年十五,嘗獨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人在談到陳蕃時,常會提起他的少年之志,如陸游在《讀陳蕃傳》一詩中寫到:“莫笑書生一卷書,唐虞事業(yè)正關渠。漢廷若有真王佐,天下何須費掃除。”楊萬里亦有“仲舉高談亦壯哉,白頭狼狽只堪哀。枉教一室塵如積,天下何曾掃得來?”之句。徐孺子即徐稚,一貫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愿為官而樂于助人,世人稱“南州高士”。陳蕃曾多次贈糧給徐孺子,但徐稚認為“非自力而不食”,就把糧食都送給了其他貧苦人家。徐稚家境貧窮但他淡泊名利,不愿出世為官,當時陳蕃任豫章郡太守,極為敬重徐稚,禮聘請徐稚擔任功曹。徐稚盡管不愿為官,可也不得不登門答復,但拜見過陳蕃后就告退了。陳蕃任職期間從不接待賓客,然徐稚來的時候,卻特地為他擺設了一塌。徐稚走后,陳蕃就將塌懸掛起來,再也沒用過。漢桓帝死后,劉宏即皇帝位,是為漢靈帝。時竇武被封為大將軍、陳蕃被擢為太傅,定計鏟除宦官勢力。168年5月,竇武在陳蕃的建言下,上奏竇太后誅滅宦官,結果“專制省內”的宦官管霸、蘇康被處死;是年8月,竇武、陳蓄欲上書竇太后誅殺曹節(jié)等宦官,不料竇武當斷不斷,事未行便被宦官發(fā)現(xiàn),于是以曹節(jié)為首的宦官集團將漢靈帝擁進德陽殿,以武力威脅尚書官屬令其作詔,拜宦官王甫為黃門令,與鄭颯共劫竇太后,奪其璽印。又使鄭颯持節(jié)收捕竇武,結果竇武失敗自殺,竇太后亦被遷于南宮。陳蕃聽到事變消息后,率官屬諸生80余人拔刀突入承明門,終寡不敵眾,被執(zhí)處死?!逗鬂h書·陳王列傳第五十六》記錄了陳蕃的最后一幕:蕃時年七十馀,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馀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門,攘臂呼曰“大將軍忠以衛(wèi)國,黃門反逆,何云竇氏不道邪?”王甫時出,與蕃相迕,適聞其言,而讓蕃曰:“先帝新棄天下,山陵未成,竇武何功,兄弟父子,一門三侯。又多取掖庭宮人,作樂飲宴,旬月之間,貲財億計。大臣若此,是為道邪。公為棟梁,枉橈阿黨,復焉求賊?”遂令收蕃。蕃拔劍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圍之數(shù)十重,遂執(zhí)蕃送黃門北寺獄。黃門從官騶蹋蹴蕃曰“死老魅,復能損我曹員數(shù),奪我曹稟假不?”即日害之。一個白頭老翁臨危不懼,奮不顧身,螳臂擋車似地犯難而進,仗劍抗憤,那風骨氣概確是千古下凜凜有生氣的。陳藩為人性格剛毅,常常犯顏直諫。公卿們廷議征討“山賊”,下詔舉孝廉、茂才,他都要上疏批駁,說小民作惡,罪在官吏侵暴,武力不能解決,要澄清吏治才是;朝廷人員已經夠多了,擇善用之,簡惡去之就行。何必事事下詔,開倖進之路?一頓駁,駁得公卿同僚人人側目,只得把他外放作豫章太守,免得礙事。諸如此類前后以諫諍直切而觸怒皇帝,或以辦事不留情面而得罪權勢,多次被免職或黜降,但威望則愈來愈高?!妒勒f新語》開卷第一條就寫的是他:“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劉注引《海內先賢傳》云:“蕃力尚書,以忠正忤貴戚,不得在臺?!迸c不容于權貴的同時,京都太學生們則奉為圭臬。當時在朝任官而有天下重望的,就數(shù)他和李膺、王暢,《后漢書·黨錮列傳》道:諸生三萬余人,郭林宗、賈偉節(jié)為其冠,并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學中語日:“天下楷模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薄⑽Q陨钫摚浑[豪強。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由于負天下重望,他幾次被謫降,三次免職,朝廷迫于輿情,仍不得不一再起用,從尚書令、大鴻臚、光祿勛、尚書仆射做到三公之首的太尉,最后拜太傅,錄尚書事。身為朝廷柱石,不斷和宦官斗爭,黨錮事起,李膺等被下獄考訊,陳蕃以“使身首分裂,異門而出,所不恨也”切諫。宦官們對他恨之入骨,但因為他是朝野具瞻,不敢輕易加害,只能策免了事。陳蕃再次起復后,痛感不除閹宦,國無寧日,決心與竇武協(xié)同剪除宦官。事泄后,也是他自己闖上去在宮中被害的。他死得十分壯烈,被尊為“一世之宗”,堪為清議名士的“婞直之風”的代表。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m.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