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打破常規(guī)雖關鍵,但仍需“循序漸進,為而不爭”
從賀國豐先生和我苗實兩人的各自經歷來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打破常規(guī),不走尋常路。與此同時,我們的成功也是基于打破常規(guī),不走尋常路。具體講,賀國豐先生初中畢業(yè),到部隊,去新疆,混西安,游北京,到處采風,學習借鑒民間藝人,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忽略了自己的生活,熱愛藝術,追求藝術,最終到達藝術的一個小高峰。而且,他也常對人講,藝術這東西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堅持不懈是關鍵。由于我的演唱風格很難被歸類,歸流行也不是,歸民族也不行,歸所謂的原生態(tài)也不對,所以我就只有自己造個概念叫“黃土民謠”,它的取材不局限于陜北,應該是整個黃土高原,我的演唱風格又糅雜了多種唱法,而且我的歌曲基本都來自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流傳的歌謠,因此就取名“黃土民謠”??纯匆话闳?,拼命考音樂學院,然后拜師學藝,最后做藝術工作,養(yǎng)家糊口。同樣,我苗實也是如此,大學畢業(yè)后,閉門讀書多年,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忽略了自己的生活,熱愛經濟學,追求經濟學,然后在學有所成的基礎上,大量發(fā)表自己的作品,引起網絡轟動此起彼伏,最終成長為獨立經濟學家。一般經濟學子,都是拼命考經濟學院,讀研究生院,然后名師高徒,最后做經濟學術,養(yǎng)家糊口。父親說,你不是走康莊大道,而是走羊腸小道。我苗實回應說,我之所以兩次放棄工作(即2001年放棄高中物理教師的工作,2014年放棄研究院的工作),不走那樣所謂美好的康莊大道,而毅然決然走不被人看好的羊腸小道,是因為羊腸小道里面可以實現我最看重并堅守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打破常規(guī),不走尋常路,就是求異思維,獨辟蹊徑。什么是求異思維,就是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fā)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什么是獨辟蹊徑,就是自己開辟一條路,一條與眾不同的路。當大家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而你卻獨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求異思維。與常規(guī)思維不同,求異思維是反過來思考問題,是用絕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運用求異思維去思考和處理問題,實際上就是以“出奇”去達到“制勝”。因此,求異思維的結果常常會令人大吃一驚,喜出望外,別有所得。大家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故事,有人落水,常規(guī)的思維模式是“救人離水”,而司馬光面對緊急險情,運用了求異思維,果斷地用石頭把缸砸破,“讓水離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打破常規(guī),不走尋常路,即求異思維,獨辟蹊徑,如果要付諸實踐并擁有成果的話,同常規(guī)思維付諸實踐并擁有成果一樣,都要經歷“循序漸進,為而不爭”,絕對不是什么投機取巧,甚至意氣用事。循序漸進,不多說了,就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動真心思,下苦功夫,去做事。為而不爭,簡單說一下,就是認定并做好有意義的事,其他事想開看淡,盡量不爭。譬如,讀書人,做學問就是他們認定并做好的有意義的事,肯定也是天大的事,最重要的事,需要盡最大努力去爭取實現,而其他事必然就是小事,需要看輕看淡,當然不需要去爭。再看賀國豐先生和我苗實,都是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忽略了自己的生活,而熱愛自己的藝術,熱愛自己的經濟學,前前后后二十年左右,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盡管還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記得《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有句名言,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件事情??梢哉f,賀國豐先生和我苗實對各自癡迷的事業(yè)都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這個實際情況,了解熟悉我們的人都知道。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歷史所原所長陳祖武先生對“循序漸進,為而不爭”進行了深入的闡釋。中華傳統(tǒng)美德之中,有一種可貴的思想,叫做循序漸進。這一思想發(fā)端于《老子》,書中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保ā独献印ち恼隆罚┻@段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皆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的演進過程,我們無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終如一地保持兢兢業(yè)業(yè)的態(tài)度,而不是虎頭蛇尾,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鬃又鲝埖摹皩W而時習之”(《論語·學而》)、“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講的也是這個道理。荀子集諸家之說而加改造,乃化為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浂簧?,金石可鏤。”(《荀子·勸學》)發(fā)展到南宋,再經朱子的創(chuàng)造性總結,遂成“循序而漸進”(《朱子文集·讀書之要》)的至理名言。為而不爭,是蘊含于中華傳統(tǒng)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貴思想。若究其淵源,這一思想同樣可以追溯至《老子》。該書最末一章說:“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边@里說的“不爭”,以“為”作前提。所謂“為”,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前引“為人”、“與人”,即有利他人、給予他人。第二層則是同書二十二章所言四個“不自”,即“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說,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把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先做好,這才叫做“為而不爭”??鬃右仓鲝垺熬訜o所爭”(《論語·八佾》),只是講法略異老子,說的是“矜而不爭”(《論語·衛(wèi)靈公》)。也就是說,不爭的前提是“矜”。同一個“矜”字,老子作夸飾、尊大用,主張“不自矜”,孔子則徑作莊敬持己用,雖講法各異,但同樣皆從嚴格律己出發(fā)。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也正是弘揚先賢思想,孟子才會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p>
下面,再列舉三個“打破常規(guī),不走尋常路,即求異思維,獨辟蹊徑”的實例供大家參考:
[1]關于給網球充氣。網球與足球籃球不一樣,足球藍球有打氣孔,可以用打氣針頭充氣。網球沒有打氣孔,漏氣后球就軟了、癟了。如何給癟了的網球充氣呢?專業(yè)人士首先分析了網球為什么會漏氣?氣從哪里漏到哪里?我們知道,網球內部氣體壓強高,外部大氣壓強低,氣體就會從壓強高的地方往壓強低的地方擴散,也就是從網球內部往外部漏氣,最后網球內外壓強—致了,就沒有足夠的彈性了。怎么讓球內壓強增加呢?運用求異思維,專業(yè)人士考慮讓氣體從球外往球內擴散。怎么做呢?那就是把軟了的網球放進一個鋼筒中,往鋼筒內打氣,使鋼筒內氣體的壓強遠遠大于網球內部的壓強,這時高壓鋼筒內的氣體就會往網球內“漏氣”,經過一定的時間,網球便會硬起來了。讓氣體從外向里漏的求異思維,讓沒有打氣孔的網球同樣可以實現充氣。很顯然,通過求異思維,把不可能變?yōu)榱丝赡堋?br />[2]王永志第一次走進戈壁灘,執(zhí)行發(fā)射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種中近程火箭任務。當時計算火箭的推力時,那時(即1964年)七八月份,天氣很炎熱?;鸺l(fā)射時推進劑溫度高,密度就要變小,發(fā)動機的節(jié)流特性也要隨之變化。正當大家絞盡腦汁想辦法時,一個高個子年輕中尉站起來說:“經過計算,要是從火箭體內卸出600公斤燃料,這枚導彈就會命中目標?!贝蠹业哪抗庖幌伦泳奂侥贻p的新面孔上。在場的專家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人不客氣地說:“本來火箭能量就不夠,你還要往外卸?”于是再也沒有人理睬他的建議。這個年輕人就是王永志,他并不就此甘心,他想起了坐鎮(zhèn)酒泉發(fā)射場的技術總指揮、大科學家錢學森,于是在臨射前,他鼓起勇氣走進了錢學森的住房。當時,錢學森還不太熟悉這個“小字輩”,可聽完了王永志的意見,錢學森眼睛一亮,高興地喊道:“馬上把火箭的總設計師請來?!卞X學森指著王永志對總設計師說:“這個年輕人的意見對,就按他的辦!”果然,火箭卸出一些推進劑后射程變遠了,連打3發(fā)導彈,發(fā)發(fā)命中目標。從此,錢學森記住了王永志。中國開始研制第二代導彈的時候,錢學森建議:第二代戰(zhàn)略導彈讓第二代人掛帥,讓王永志擔任總設計師。幾十年后,總裝備部領導看望錢學森,錢學森還提起這件事說:“我推薦王永志擔任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沒錯,此人年輕時就露出頭角,他大膽求異思維,和別人不一樣?!?/p>
[3]新浪娛樂訊2014年9月19日,朱亦兵大提琴樂團在解放軍歌劇院舉辦了一場慶典音樂會,今年正是朱亦兵大提琴樂團成立10周年。朱亦兵說,這是對10年的感恩和回顧,也是繼續(xù)前行的號角。就在2004年,生于音樂世家的朱亦兵在出國20余年后回到中國,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的同時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大提琴重奏組合。談到歸國10年的感受,朱亦兵用一句話進行了高度概括,“前半生的一帆風順演變成風云滄?!??!拔冶究梢岳^續(xù)呼吸世界上最純凈的空氣,吃世界上最干凈的食物,掙在歐洲能掙的最多的錢,去環(huán)游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但上天讓我轉了個180度,讓我去做我從沒想到過去做的事情……”。朱亦兵所說的事情就是工作之余帶領他的大提琴樂團走南闖北,在沒有任何經紀公司和體制支持的前提下把音樂和真情帶給沒有過機會接觸藝術的人們。10年來朱亦兵大提琴樂團就像它的創(chuàng)辦人朱亦兵一樣求異思維,獨辟蹊徑,打造出融教育與演出于一體的室內樂組合,并大膽改編古典與當代作品,從爵士到南美,非洲,阿拉伯等民間和舞蹈名曲,把傳統(tǒng)古典音樂用嶄新的形式進行推廣。樂團由最初的6人,8人發(fā)展到現在的12人,走遍了中國二三十個城市,舉辦了300多場以普及為主的音樂會,曾多次代表中國室內樂走出去受邀參加國外的音樂節(jié)。除了在學校,劇場進行演出,朱亦兵大提琴樂團還出現在銀行大廳,飛機塔臺和故宮里,還曾坐火車兩天兩夜到達海拔3000多米的西藏拉薩,為當地百姓演奏,只要哪里需要音樂,朱亦兵大提琴樂團就可以上山下鄉(xiāng)在所不惜。在10年的室內樂普及之路上,朱亦兵也遭遇了諸多不解,嘲笑,排斥和侮辱,但這些坎坷卻讓他感悟到生命中從未想像過的心境,“我終于明白,這些都是上天對我的考驗,是對我的信任。心灰意冷不是我的本能,在抱怨中度過余生更不是我的志向,藝術家肯定是一類入鄉(xiāng)但不隨俗的人種。我感恩無比?!?004年的某一天,一輛載著40英尺集裝箱的卡車開進了瑞士一個安靜的居民區(qū),停在了瑞士巴塞爾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朱亦兵的家門前,249個打包好的箱子和很多家具被一個個整齊得安放到集裝箱內。這種陣勢把鄰居們嚇了一跳,因為誰也沒見過私人搬家需要動用集裝箱車的。這些大到桌椅燈具,小到孩子床上裝飾品的家當是朱亦兵20多年瑞士生活的印記,盡管也許要面臨幾十萬元人民幣的關稅,但這個“家”還是要跟隨他回到中國。從荷蘭鹿特丹的港口出發(fā),7個星期的海上航行后,這個滿載近20噸家當的集裝箱出現在了北京的長安街上……至今還有人覺得朱亦兵一定是瘋了,天堂一樣的瑞士,著名交響樂團的首席職位,拿著歐洲樂團中數一數二的高薪,一家人享受著高福利的生活,一切都那么優(yōu)美和諧,就這樣扔了!回到中國的朱亦兵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同時創(chuàng)辦了國內第一個大提琴重奏組合,10年來在幾十個城市的學校,機關,企業(yè)進行了200多場公益演出,曾經坐了50個小時的火車去西藏,也爬上過機場調度室的塔樓。有舞臺就演,沒舞臺也坐在那演,直到有人過來聽。朱亦兵一點都不否認10年前的回國是一次沖動,而且是人生中第一次沖動,“以前的生活都是用腦子精密計劃的,那次的決定是我第一次用本能操作自己,這才發(fā)現本能是多么美好?!薄坝卸嗝篮??”“這10年我在活著,醒著活著”,朱亦兵說。回國后的生活,朱亦兵比喻像花草“換盆”,困難很多,不適應很多,之所以能存活到今天,全因內心是淡定坦然的,“我們總想改變別人,改變社會,甚至改變世界,這些都是妄想,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不要讓別人改變自己。這一點,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我還在堅持。”,“對錯是別人決定的,真假是自己知道的,我們就這么一點生命之本,還不保留一下,堅持一下,愛護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