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老子?第四十二章》
萬物都具備陰陽兩個方面,客觀規(guī)律體現于陰陽兩個方面,使事物達到和諧。人類是由天地相合而產生的,而子女又都是父母相合所生,道卻是天地陰陽的唯一來源。因此,這個“一”如果產生了,就成為人生存的根本,也就是常常所講的“元氣”,“一”就是“元”,“元”就是“一”,我們常常把每一年的元月一日,稱作“元旦”,就是這個道理。
精氣是大千世界的本源,這種精氣結合起來便生成萬物。東漢的王充把“元氣說”發(fā)展為“元氣自然論”,認為天地間萬物都是由元氣自然而然構成的,夫妻之間也是由于元氣的運行而繁衍出子孫后代的。
人生沒有了“元氣”,生存是不可能的,元氣又稱為“原氣”、“真氣”,為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的組成,以腎所藏的精氣為主,依賴腎中精氣的化生。元氣生成后,通過三焦而流行分布于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腠理肌膚,作用于機體的各個部分。
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fā)育,溫煦和激發(fā)各個臟腑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所以說,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機體的元氣充沛,則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機體的體質就強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調,或因久病耗傷,就會形成元氣虛衰而產生多種病變。
養(yǎng)生之道,貴在平衡
心與肺的關系,主要是心主血和肺司呼吸,兩臟互相配合,保證了氣血的正常運行。肺氣不足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而心氣不足也會影響肺的司呼吸功能。
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相互絡屬,而互為表里關系。在病理上,若心有實火,可移熱于小腸,引起尿少、尿赤、尿痛等癥;小腸有熱,也可循經上炎于心,而見心煩舌赤、口舌生瘡等癥。
肺與大腸通過經脈絡屬構成表里關系。肺氣的肅降有助于大腸的傳導,大腸的傳導功能正常,有利于肺氣的肅降。如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可影響肺的肅降,出現胸滿、喘咳等癥;如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可見大便秘結;肺氣虛弱,推動無力,也可便秘,稱為“氣虛便秘”。
脾與胃通過經脈絡屬構成表里關系。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如脾為濕困,運化失職,則可影響胃的受納和降,可見食少、嘔吐、惡心等癥;若食滯不化,胃失和降,亦可影響脾的升清運化功能,可見腹脹、泄瀉等癥。
由此可見,五臟六腑相輔相成,互為依賴,如果某一器官有異樣,則會秧及其他器官。
人體氣機的運化,同萬物一樣,也是應天時而運化的,違之必病。例如:肝應春,心應夏,肺應秋,腎應冬,脾應地而化四時,氣應天時等。地化氣上升合天陽,下降潤于萬物以為合,這是自然氣機的運化。
人應自然氣機而生,脾胃納五谷之氣,上升于肺,合肺納天陽之氣,相合為氣血精華。天地運化,陰陽相合,萬物即生。如果沒有陰陽,就不會有萬物。人類目前許多疾病無法治愈的根本原因,就是違背陰陽運化法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