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提出“互聯網+計劃”后過去二百七十多天,互聯網+究竟為中國帶來了多少變化?你的家鄉(xiāng),在互聯網+的地圖上排第幾?你的工作,是在互聯網+的大浪潮頭上,還是被拍死在沙灘上?
互聯網+不單是把賣煎餅加到網上,更是一場革命,一種電能一樣的基礎設施,醫(yī)院、銀行、創(chuàng)業(yè)平臺、政府機構都加到了網上。如果你還在排隊看病排隊借錢,別怪我不告訴你哦。
這是時代給予后發(fā)者的機會,也是當中國勞動力的人口紅利優(yōu)勢漸失之后,中國龐大人口基數還能擁有的互聯網+紅利——這是一個龐大的創(chuàng)新紅利,雖然它現在還處處表現著粗糙。
如你所見,這是一個與諸如“星辰大?!被蛘摺笆吩姟边@樣的詞匯相聯系的話題。
因為我們要談論的是人類和人類的時代。
人類進化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歷經數十萬年,但如果要感謝萬千變化中的幾個技術變革,有三樣東西必須要提到:火、電、以及互聯網。
30萬年前,當人類最初使用火時,只是發(fā)現它是熱的和亮的,可以嚇唬野獸(估計順便擼擼串)。但就是那一把火,讓人類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為了對付粗纖維生食,大猩猩每天4-7小時都是在嚼東西,而吃熟食的人類每天咀嚼時間降低到只有一個小時?;鸾o我們帶來了更多的營養(yǎng)和更豐富的外部活動,讓人類有了現在的大腦。
幾十萬年之后,出現了電。
人工可控的電流技術,最初出現于1800年,當時人們想到的只是模擬自然界中的雷電,你可以認為在當時這是一個比較二次元的想法。但此后整個世界所有的機器和其背后的工業(yè)都建立在這個偉大的動力上。之所以稱之為偉大,是因為現代資本主義降生之前,西歐的人均GDP水平翻一番要經歷630年。但在電力帶來了現代工業(yè)之后,這個世界第一次出現了全球市場和高速整合配置的資本,力量被聚集在一起,而人均GDP翻一番的時間迅速縮短到40年,幾乎就是之前那個周期的零頭。
一篇關于互聯網+的文章,開頭兩段談火與電,并非只是向歷史致敬。因為只有當我們拉開一個宏大的歷史縱深時,才有可能找到可以度量當下互聯網和“互聯網+”的對照系——人類進化進程中的這幾件看似簡單的技術變革,導致了整個文明史的轉向和加速,互聯網+很可能需要在這個框架和層面上才能充分展現其閃耀的光輝。
在互聯網+之前,互聯網除了其連接一切的便利性外,更往往被認為是一種實體經濟之外的“娛樂經濟”——簡單說,就是虛擬經濟。人們對于虛擬二字往往充滿偏見,不過洶涌的互聯網浪潮沒怎么太費勁就消融了這個偏見。而現在,互聯網+則試圖名正言順地統(tǒng)治一切。
劉華鵬老師在阜陽農業(yè)銀行講授互聯網金融
在互聯網+時代,不單人人都連接在了網上,人人更成為了網絡的一部分,而互聯網更成為了所有產業(yè)的基礎設施,就如同19世紀之后電力成為了所有產業(yè)的基石一樣。任何沒有把自己升級架設到這個全新基礎上的實體經濟都面臨著被淘汰出局的危險,它的洶涌是如此不容爭辯,好比《三體》流行之后被頻頻引用的“降維攻擊”。從此開始,互聯網開始成為一種人類進化的新加速器。
為什么?
馬克思曾呼吁全世界自由人的自由聯合,這幾乎是人類理想社會的夢想?,F在,至少在某一個層面上,它貌似就來了。
互聯網+讓所有的個人和機構可以自由聯合,不單是一起娛樂,而是把自己的事業(yè)都搬到網上,與另一個人類聯合起來——這種聯合可以是一個有車的人與一個需要打車的人的聯合,于是有了摧枯拉朽的眾多打車軟件;也可以是兩個都愿意某個公司出錢的人的聯合,于是有了眾籌。
互聯網+重新定義了公司,也重新定義了組織,因為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與人的組織形式。三角形中,兩邊之和永遠大于第三邊。因此,點到點的個人連結,成本永遠低于傳統(tǒng)的層級組織?;ヂ摼W+在這個意義上,為人類進化做了組織上的減負,提高了組織效率。
這種變化,絕非在傳統(tǒng)組織上做削減,而是產生了全新的組織方式。原先沉重的層級組織,被扁平的在線直接發(fā)布所替代。比如有了騰訊開放平臺,數百萬網友成了數百萬的創(chuàng)業(yè)者,開發(fā)的應用超過了 400 萬款。這種開放、自由地發(fā)表正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經濟——早在2015年 4 月份,騰訊開放平臺上合作伙伴的收益分成就已經超過了100 億。
這個世界不單單眷顧理科生,也包括文科生。他們個人的才能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最直接和最廣大面對市場的兌現機會——一個曾經的央視編導,在線每周講述一個包裝在故事里的現代經濟學邏輯,成了數百萬粉絲追捧的文化平臺,這就是羅輯思維的故事;一個在傳統(tǒng)媒體寫專欄的財經作家,將財經知識在網上講成故事,讓數以百萬的網友在娛樂中了解原本艱深遙遠的經濟世界,這就是吳曉波頻道的故事。
“互聯網+”不僅推動技術極客們的創(chuàng)業(yè),對每個普通人而言也是一條全新的地平線。在這種開放生態(tài)中,QQ 群可用來聊天,但也可以在上面賣水果、做煎餅,也有個體通過創(chuàng)業(yè)、寫作、視頻等形式參與到騰訊的內容生產中??偫淼恼畧蟾嫣岬?,微信已帶動超過 1000 萬人就業(yè),以馬化騰的說法,就是“互聯網+”“賦能于人”,就像火和電曾經賦能于人一樣。
這種賦能,不單是對創(chuàng)業(yè)者,對每個普通人也是一種釋放時間能量的利器。在微信智慧城市這款應用中,原先中國人最熟悉的那些排隊困境,都得到了信息化的解放——在手機上動動手指,醫(yī)院掛號,政務查詢等之前沉重的時間損耗被一筆勾銷。
另一個深刻的變化是,大規(guī)模標準的生產正在面臨挑戰(zhàn)。使用同一條生產線為全世界人生產同一個標準化的電力時代的引以為豪的標準化工業(yè),開始不可避免地向各種不同圈層的不同人群自行定制產品轉化。
原先被塞在一個全球生產-營銷統(tǒng)一系統(tǒng)中的幾億人,開始變成他們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小的愛好和口味,并試圖尋找與自己一樣口味的人?;ヂ摼W+不單是把傳統(tǒng)產業(yè)搬上網上,降低流通和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產生了以人格為核心的全新經濟系統(tǒng),生產和消費都在這種對具體人格的信任中展開。
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互聯網+讓中國第一次面臨了作為一個真正的經濟大國崛起的機會: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粉絲人口,也就是最大的流量接入。13億人口,帶來了世界最龐大、最密集、最豐富的在線礦脈和數據來源。也正是在互聯網+出來的這些產業(yè)上,中國本土企業(yè)往往擊敗了國外世界級的對手,成為了新的世界級的巨人。
盡管這些中國互聯網巨人起初的商業(yè)模式往往與硅谷中的先行者有著或多或少的相似性,但在對本土市場的深耕中,因為對于中國人的更深了解,他們往往比國外同類在服務與產品上更貼近中國人的偏好。
而現在,當一個比美國和歐洲更多的消費者和公司群被互聯網+組織起來之后,中國互聯網+所涉及到的各個產業(yè)都將迎來一個有史以來被挖掘的最廣最深最便利的市場,這是時代給予后發(fā)者的機會,也是當中國勞動力的人口紅利優(yōu)勢漸失之后,中國龐大人口基數還能擁有的互聯網+紅利——這是一個龐大的創(chuàng)新紅利,雖然它現在還處處表現著粗糙。
但我們終于可以判定的是:互聯網+讓人回到人自己,讓所有人在樂趣與夢想的基礎上自由聯合,并最終產生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我們當下尚不能完全描述但必然會激動人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