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強迫你,我的孩子。 我大,你小,但我們的心靈平等。 你從我而出,但我是我,你是你。 我有我的命運,你不能代替, 而你,也將有你劃過天空的軌跡。 我不能強迫你,我的孩子。 每當我執(zhí)拗地要求你按照
現(xiàn)在社會上有不少學佛的居士,有些人還很虔誠。本來這沒什么不好,勸人向善,解脫煩惱,開啟智慧??勺屑氂^察,發(fā)現(xiàn)他們當中有不少人使用了一系列消極的心理防御機制。結(jié)果很多人都變的佛里佛氣,就像一個人肉念佛
夢和醒著,醒和夢著。 誰為真,誰為假? 在夢里,與你相擁纏綿, 在醒著,如天邊消散的云霞; 誰為真,誰為假? 在醒著,與你花前月下, 在夢里,看見你心如庭開落的花。 誰為真,誰為假? 在夢里,與你月
我去過不少醫(yī)院,給醫(yī)生護士做關于壓力和情緒管理和關于如何避免“醫(yī)鬧”的問題的講座。發(fā)現(xiàn)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當代醫(yī)生能及得上唐代的大醫(yī)王孫思邈那樣,在《大醫(yī)精誠》里所論述的思想,十分不及一二。我自己作為
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在西方精神病院中,有個病人平時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樣,但是一看到雞就很恐懼,老覺得自己是小米粒,怕雞把他吃了。醫(yī)生就說“先生你要轉(zhuǎn)變觀念,你看你有頭,有手有腳,你是人,你不是米粒
用不同的語言跟自己交流,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就會有不同的行為。我們通常注意了別人說話是否好聽,別人是否贊美了自己,別人講話是否消極;我們抱怨外界不公,別人不好,事情不順,我們指責他人
投射性認同是西方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一個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的行為模式。它源于當事人早年與重要撫養(yǎng)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并將這種模式置于現(xiàn)實的人際關系的領域中。 具體表現(xiàn) 一、依賴的投
迎合的投射性認同 上期微信我們講到依賴的投射性認同。 其實,透射性認同是一種孤獨的游戲。沉默在這種游戲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親密關系,但他們在親密關系中是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
我是你的神——權(quán)力的投射性認同 一個人之所以會形成頑固的投射性認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關系模式密不可分。 我們生命的一個主要動力是尋求建立關系,尤其是于人建立親密關系。第一個勢必建立的關系便是親子關系
《彼得潘》是英國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的成名作,主要敘述了彼得·潘和溫迪等幾個小孩在夢幻島的奇遇,故事創(chuàng)造了一個讓孩子們十分憧憬的童話世界——永無島,島上無憂無慮的仙女、美人魚、丟失的孩子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