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業(yè)可誕生無數個上市公司
2014-09-12 11:24:29
我國的傳統農業(yè)的怪象和困局: 一個現象 越是偏遠的地方,環(huán)境越好,產品質量越有保障,但恰恰越便宜,農民因此越窮;而,越是在大城市,環(huán)境越糟糕,產品越貴,但恰恰沒有很好的質量保障。 三個困局 其一,你不知道;其二,你知道,但吃不到;其三,你知道,能吃到,但不敢吃。 流通、營銷、信譽,是傳統農業(yè)的三個痛點,也是互聯網可以著手的三個方向。只要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新農業(yè)品牌就可以建立,利用品牌獲取高溢價的方式就可以成為現實。那么互聯網的方法可以運用到農業(yè)里嗎,農業(yè)可以獲得救贖重獲新生嗎? |
互聯網改造傳統農業(yè)的價值 現在有三個果子被人傳頌:褚橙、柳桃、潘蘋果。各位觀眾從哪里知道這仨果子的?毫無疑問是網上(微博為主)。我姑且把以上現象叫“果子現象”,這里先從兩個方面思考國內農產品的現狀:
第一,農產品缺少品牌化 各位讀者,你現在能馬上想出五個國內的農產品品牌嗎?陽澄湖大閘蟹不是,贛南臍橙不是,新疆大棗不是,因為都是地域特征的品牌,不是獨立的企業(yè)品牌。我們前面還在吹噓“地大物博、物產豐富”,遺憾的是我們的農產品還處在售賣原材料的階段,沒有品牌、沒有包裝、沒有分級,能跑量但賣不出價,生產者不懂品牌,就是懂也辦不到。
第二,農產品附加值低 各種觀眾,有沒有見過誰家的大米在央視打廣告?哪個品牌的香蕉在央視砸廣告?沒有,原因是沒錢燒。白酒、保健品、化妝品等是我們見到最多的廣告,白酒毛利80%以上,賣100賺80,一件ZARA的衣服動輒千元,成本不過一兩百,一個愛馬仕包包10萬塊,成本不過兩千塊,這些產品有足夠的溢價能力,才可能賺得衣缽滿滿去燒廣告。 |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果子現象,再看我們身邊農人們?yōu)楹紊朴酶黝惿鐣襟w及電子商務渠道,主要源于三個特性:
1、營銷成本低 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為農人們提供便利的營銷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他們多花點時間、多用些心思、多搭配些手段,就可以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以此推銷產品便得心應手。
2、農產品的故事性強——文化 幾乎每種農產品都有獨特的地理條件,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民,同樣孕育一方特色農產品,地理條件、人文背景、城市文化、產品知識、歷史典故等都可以把農產品包裝的獨一無二,結合社會化媒體的SNS特性,很容易在圈子內形成病毒傳播。農產品的品牌化是必經之路,而品牌營銷更離不開各種新媒體,“褚橙、柳桃、潘果”無不都是借助微博、微信形成病毒傳播的成功案例,可以預見今后會有更多人為家鄉(xiāng)或特色農產品代言,社會化媒體成立農產品營銷的新戰(zhàn)場。
3、創(chuàng)造透明供應鏈體系 今天網上或超市購買的生鮮食品,有不少外包裝上貼有二維碼,手機掃描后可以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種、何時采摘、誰來采摘、保質日期甚至成分等一應俱全。 “二維碼”也就在這兩年被大眾使用,這是在食品領域延伸出來的“追溯系統“,目的是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但,它還不足以支撐起“透明供應鏈體系”,也不能消除消費者的擔憂,比如“誰能告訴消費者,掃描出來的信息是100%真的?” 企業(yè)是信息的生產和和傳播者,雖然我們不能把企業(yè)想的太壞,但沒有第三方的監(jiān)督、約束,并不利于行業(yè)的長期發(fā)展,最怕的后果就是大家濫用這個技術,又形成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到時有追溯系統又何用?! 因此,在“透明供應鏈體系”中,追溯系統只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我們還需要產業(yè)環(huán)境,還需要多方協同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可持續(xù)的透明信譽體系。用互聯網技術整合追溯、認證機構、質檢機構等多方數據資源,給“透明供應鏈”創(chuàng)造了想象空間。 |
以上三個方面分別代表了新農業(yè)中的“新流通+新營銷+新信譽”,也是傳統農業(yè)遇到互聯網后可預見的未來,誰能解決便是下一家偉大的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