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每天都要堅持跑步,是為了保持體力上的充沛;每天用一個小時學習就像每天用一個小時去跑步一樣。前者是鍛煉身體的需要,而后者則是工作和生活上的需要。
每天一個小時的學習,不僅僅是一種要求,要形成為一種習慣,變被動為主動,下意識地自覺學習,才能不斷地接近成功。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社會,新科學新技術不斷地被創(chuàng)造發(fā)明出來,我們需要不斷汲取各種知識。
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速度太快競爭太激烈,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才能生存。我們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積極適應周圍環(huán)境,充分利用一切的資源。
英國技術預測專家詹姆斯馬丁的測算結果表明:人類的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紀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80年代則為每3年增加一倍。90年代,計算機網絡的出現(xiàn)使得知道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據(jù)測算,互聯(lián)網上的數(shù)字化信息每12個月就會翻一番。從存儲的角度來看,一張高密度的光盤就可以儲存一套24卷本的百科全書的所有內容。知識增長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這似乎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方面,由于生存的壓力的驅使,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另一方面,海量的信息讓又我們應接不暇。
現(xiàn)代社會是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也是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人們往往需要學習大量的新知識;但是又沒有足夠時間靜下心來認真讀書。因此,我們學習的過程就不僅僅是吸收已經總結好的知識,而是更要去學習如何去從繁雜的各種信息中找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這是一種新時代對我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在這個信息社會,信息以幾何的速度增長。想要擁有心儀的職位,就必須具備很好的學習能力。這種學習能力可以用2×2表示。前面的2指的是學習方法。即要參加單位組織的縱向培訓,不放過學習的每一次機會;又要自己努力,進行橫向學習。后面的2指的是學習的范圍,即要進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又要盡一切努力學習一切人類文明的成果,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同樣是一個發(fā)展非常完備的社會,在任何一個工作崗位上,只是完成組織目標的一部分。而瞬息萬變的社會又要求企業(yè)盡快做出反應,為社會提供適合時宜的產品和服務。也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不去懂得學習,又將怎樣去適應社會?適應工作?
學習的必要性可見一斑,可以這么說:對于每一個現(xiàn)代人來講,不會學習就意味著不能生存。
每天學習一小時,每天進步一點點。不見得非是學習課本或是純理論的知識,只要每天給自己一點點安靜的時間,關掉電腦,放下手頭永遠也處理不完的公務,保持或者沉浸在一種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你就會有不一樣的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所說的學習,只是一種學習的狀態(tài),而不是一種簡單的模式或者固定化學習姿態(tài)。
我們已經邁入了一個知識社會與知識經濟時代。信息與知識的更新,以及人人具有動機、能力與智能使用這些資源,正是提升個人競爭力、促進自身就業(yè)力與職場適應力的關鍵。
學習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學習是一個永恒的過程,學習是成功人士的一種優(yōu)秀習慣。學習為成功提供動力和資本。
個人如此,企業(yè)何嘗不是亦然。微軟公司是非常重視學習的公司,他們是團隊學習的典范。他們怎么來組織學習呢?一是自我批評的學習,把公司存在的問題拿出來,找到問題在什么地方。比爾•蓋茨最愛看批評的報告。美國微軟公司的股票市值大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股票市值的總和,這種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創(chuàng)建學習型企業(yè)理論的實施。
這個社會缺乏的是人才,但人才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不一定是學歷最高的,這個社會不是選擇所謂“優(yōu)秀”的人,而是選擇一個經常處于學習的狀態(tài)的人。事實亦證明處于學習狀態(tài)的人必定會成為最有潛力最有價值的人。
不會學習的民族是不能騰飛的民族,不會學習的企業(yè)是不會進步的企業(yè),不會學習的個人是不能成長的個人,社會在進步,人類在發(fā)展,要求每個個人都要學習,不斷進步。
所以,不要吝嗇你的時間,拿出你的一個小時,加入學習的隊列吧!每天一個小時,一點一滴地積累你的能力,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