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熟事定,舉必有功?!边\籌帷幄,才能決勝千里。提前謀劃、科學規(guī)劃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重要舉措和成功經驗。黨是依據什么來謀劃國家發(fā)展的呢?7月1日,在慶祝中國成立95周年大會上給出答案:“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我們謀劃發(fā)展的基本依據。
一、基本國情沒有變
正確認識國情是我們謀劃發(fā)展的首要問題,這既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執(zhí)行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基本依據。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什么?我們謀劃發(fā)展的總依據是什么?指出:“強調總依據,是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fā)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們黨從社會性質和發(fā)展階段上對中國國情所做的全局性、總體性判斷。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科學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這是對我國現有社會制度基本性質的總概括和總規(guī)定,是我國國情的基本面。第二,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fā),而不能超越這一階段。這是對我國現有社會發(fā)展水平的總認識和總判斷,反映了我國社會生產力還不發(fā)達,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都還不完善的實際。這兩層涵義都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全面把握這兩個方面的涵義,才能避免片面性,既同否定社會主義的右的思潮劃清界限,也同超越階段的“左”的思潮劃清界限
回顧歷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嚴重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提出的一些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脫離、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沒有很好地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結果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走了彎路,遭受損失甚至嚴重挫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糾正了那些超越發(fā)展階段的思想觀念、方針政策,對那些不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的體制、制度逐步進行改革;同時,也堅決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堅持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仍然沒有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現階段黨和國家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總依據,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fā),是謀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立足點與出發(fā)點。堅持“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就是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并將這一認識貫徹于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始終。指出:“不僅在經濟建設中要始終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建設中也要始終牢記初級階段;不僅在經濟總量低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經濟總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記初級階段;不僅在謀劃長遠發(fā)展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記初級階段。”
二、主要矛盾沒有變
正確認識主要矛盾是謀劃發(fā)展的關鍵,也是解決矛盾的前提。在《矛盾論》中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本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生態(tài)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存在著種種矛盾,但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社會主要矛盾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矛盾,它隨著內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95年來,中國成立、發(fā)展、壯大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認清并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中國誕生后,以馬克思主義矛盾原理為指導,通過對中國國情及階級關系的分析,逐步認清了人民大眾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并且這對矛盾在不同階段和特定時期又在某一方面表現突出。對此,中國也分別制定了相應的革命綱領和策略,最終使中國在解決這一主要矛盾中不斷發(fā)展壯大,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大眾與“三座大山”的矛盾。在過渡時期,黨把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實施社會主義改造,鞏固了社會主義制度和政權,恢復并發(fā)展了國民經濟。在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時期,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造的基本完成,黨著力解決先進社會制度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但認識的天平逐漸向階級斗爭傾斜。“文革”結束后,中國在實事求是思想指引下,對社會主要矛盾問題進行了新的審視,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論斷。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把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寫入黨章,使之成為黨的重要指導理論。
總體上看,我國社會生產的落后面貌還沒有發(fā)生根本的改變。首先,我國人民物質文化需要的增長仍然有較大的數量上的要求,我國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仍然偏高,2014年的人均消費支出超過總支出的70%,高于發(fā)達國家50%左右。其次,雖然當前我國社會生產總體上已經改變數量不足的狀況,但是質量不高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產品品質、質量和性能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再次,供給明顯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一是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一些傳統產業(yè)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供給側調整明顯滯后于需求結構升級,居民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出現到境外大量采購日常用品的現象,造成國內消費需求外流。第四,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環(huán)境污染比較嚴重。
認清社會主要矛盾,目的是通過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來確定主要任務、推動發(fā)展進步。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只有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才能持續(xù)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新需求。
三、國際地位沒有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發(fā)展中國家,這是對我國的國際身份所作出的根本判斷,是我國現階段處理國際關系、承擔國際義務的總依據?!鞍l(fā)展中國家”就是正在發(fā)展的國家、還是不夠發(fā)達的國家,是與“發(fā)達國家”相對應的概念,發(fā)展中國家的“不發(fā)達”主要是從人均收入或產值、人文發(fā)展指數、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等方面來衡量的。堅持“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就是要清醒認識到現階段我國的國際地位,統籌國內發(fā)展和對外開放,不斷增強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綜合國力,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堅持“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是對國內外某些論調的積極回應。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國際上總有一些人不能全面、真實地看中國。從“中國崩潰論”到“中國威脅論”,再一路演變?yōu)椤爸袊熑握摗?、“中國發(fā)達國家論”,甚至“中美共治論”。某些西方媒體和智庫渲染中國己不再是發(fā)展中國家,其目的在于強加給中國超出自身能力的國際責任,企圖離間中國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以及將某些國際問題的矛頭指向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快速發(fā)展,我國的國際地位逐步提升,但與發(fā)達國家還相距甚遠,仍將長期屬于發(fā)展中國家。根據國際組織的權威認定,我國也屬于發(fā)展中國家。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UNDP)發(fā)布的“2014年度人類發(fā)展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大陸排第91位,是名副其實的發(fā)展中國家。人類發(fā)展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指標,以“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平均壽命、嬰兒死亡率”等變量按照一定的方法計算而成的。
堅持“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是指導國內各領域建設和發(fā)展的長期依據。一方面,經過新中國6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正在成為新興大國。另一方面,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在人均收入、生活質量、經濟效益、就業(yè)結構、科技水平、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還比較落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受制于人的地方,我國綜合發(fā)展水平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目前我國還有7千多萬貧困人口;如果按照每人每天2美元的聯合國標準,我國還有2億多貧困人口。2015年我國城鎮(zhèn)化率為56.1%,不僅明顯低于發(fā)達國家,也低于同等發(fā)展程度的國家,因此我國將長期屬于發(fā)展中國家。這種國際地位,要求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而要不忘初心,團結奮斗,繼續(xù)前進。
“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 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在新的偉大征程中,我們要始終牢牢把握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國際地位,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繼續(x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