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學兒童有心理障礙,除了因為幼小銜接中幼兒園的素質教育轉向小學的應試教育,學生不適應外,尚有家庭的因素。
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小學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重要課題。通過對一年級學生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由于受生活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存在許多程度不一的不良心理障礙。及時的分析這些心理障礙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一、在校心理障礙的具體形式
現(xiàn)在小學生由于都是獨生子女,每個家庭都是格外珍惜,在家個個被奉為小皇帝、小太陽,深受家人的關愛。這種沒有原則的“愛”慢慢使他們許多不良的個性和生活習慣得到滋長,甚至蔓延到校園。在校具體有以下幾種不良表現(xiàn):
1.貪圖享樂安逸,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缺乏克服困難的信心。情感脆弱,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不熱愛勞動,有點苦,就逃避尋求庇護。
2.事事心存依賴,不能獨立做事,不能自理自立,凡事都需要在別人的指導下去做。由于對孩子過分保護,家人在家的大包大攬,使孩子失去獨立做事的鍛煉機會,造成學生在學校里不能自理,做事拿不定主意,不會自己動腦筋想辦法。
3.不會交往與人合作。由于長時間與長輩在一起,甚少與同齡人相處的機會與體驗,使他們在校與同學的關系處理不好,缺乏相互關心愛護,不會理解和同情別人。當需要與人合作時,束手無策,不知所措,無法發(fā)揮團隊精神。
4.意志薄弱,獨斷專行。嬌氣使他們不能吃苦,意志薄弱,怕艱苦的環(huán)境,經(jīng)不起風浪;任性又使他們聽不進別人的批評意見,一意孤行,獨斷專行。
5.缺乏責任感。不敢承認錯誤改正錯誤承擔責任,喜歡推脫責任,讓別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不能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總是千方百計為自己的過錯尋找開脫的借口,指責他人,推卸給他人,不能正視自己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