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要秉著良知去分辨是非,并遵行良知的命令去行動,就可以成為圣人。
那么什么是良知呢?
有一個關于明代哲學家王守仁弟子的故事可以說明什么是良知。這位弟子有一次在半夜捉到一個小偷,便對小偷說“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著問道:“請問,我的良知在哪里?”當時天氣很熱,王守仁的這個弟子請小偷脫掉外衣,隨后又讓他脫掉內衣,小偷都照辦了。接下去請小偷脫掉褲子時,小偷猶豫說,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子便對小偷說:“這便是你的良知!”
據說,南宋哲學家楊簡初見其老師陸九淵時問,人的本心如何?也就是問什么是良知。楊簡當時是朝廷官員,在談話中間還要出去處理一樁訴訟案,然后回來又與陸九淵繼續(xù)談話。陸九淵說:剛才你斷案,知道怎樣判斷是非,這便是你的本心。楊簡問:僅止于此嗎?陸九淵大聲回答說:“你還要什么?”楊簡就此頓悟,由此成為陸九淵的弟子。
一切人,無論善惡,從基本上都同于此心。人的自私也不能把本性完全泯滅,往往在人對外界事物的本能反應中表現出來。人突然發(fā)現一個幼兒即將落入井中時的本能反應便足以說明這一點。人對事物的第一反應表明,人內心里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種非意識的表現便是人的良知。人應當做的就是服從良知的命令,毫不遲疑地去做。如果不是立即遵照良知的命令去做,而尋找不做的理由,便是在良知上加以增益或減損,這便失去了至善。其實,人尋找不去遵行良知的命令,往往是出于私欲。
遵行良知的命令,用王守仁的話說“致良知”,這是王守仁哲學的中心思想,他晚年反復講的就是這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