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否認,這個問題困擾過我很長時間。孩子一般是在三歲之前,還不會說話或說話還不能完全表達意思,跟小伙伴玩時有爭執(zhí)就容易動手。女兒小的時候,初次碰到這種情況,震驚了,不知怎么處理?記得那時候才一歲多,跟一個男孩一起玩,不知為什么兩個開始搶玩具,就開始互相打踢,那個男孩甚至用牙都咬上了。我們趕緊把兩個孩子分開,心里是又生氣又心疼。
孩子在一起玩,爭玩具時時發(fā)生,剛當媽媽的時候實在不知如何處理。我自己本身不是個會爭的人,所以最多的就是勸女兒讓別的小朋友分享,一起玩。有時候女兒跟別的小朋友都要玩同一個玩具,我就勸女兒讓給別的孩子。我的想法是俗話說吃虧是福,女兒學些忍讓對她以后也有好處。女兒哪懂,拼死也不讓,大發(fā)脾氣,有時候生氣了拿過來給別的孩子,回頭看女兒委屈的樣子又心疼無比,不知做的對不對。最后我的這個方法終于在碰到一對自私的母子而全面崩潰。那個媽媽老來得子,寶貝萬分。男孩也是什么都要處處讓著他,稍不順意就哭得天翻地覆。女兒拿什么,他就要什么。不給就哭。我不好說別人的孩子,就勸女兒讓讓他。女兒如果讓給他,在邊上男孩的媽媽就高興萬分,又夸女兒又給女兒糖果。時間長了,我的心里越來越不舒服。但讓女兒去跟他爭,跟他打又覺的做不出來。而女兒也很不開心。開始害羞,不敢表現(xiàn)。哪個孩子不是媽媽的心頭肉,看到這種情形我心如刀割。后來有很長的時間我一直思索解決辦法。為此讀了很多的書。后來讀了一本書《過猶不及》給我啟發(fā)很大。任何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造成這種局面的是我,我總覺的跟那個男孩的媽是朋友,便事事不好意思說不。碰到孩子的問題,也謙讓為主,但這世界不是所有人都是有素質,懂的互相禮敬的。越退讓她便會越想占的更多。朋友之間也一定要有個界限,有些忙讓自己很不舒服就不要幫。而對于女兒,2-3歲是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對物品的所有權十分敏感。英國說兩歲孩子的箴言就是“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所有我看見的都是我的?!彼麄冞€沒有分享意識,而對東西有很強的占有欲。我強迫女兒分享,不光打破了她認識事物歸屬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還對媽媽產(chǎn)生了不信任感。越想越后悔,越覺的對不起女兒。后來想再糾正已經(jīng)太晚,只好以跟那對母子斷絕來往為逃避方法。跟新的朋友交往再堅持原則。我沒有再教女兒退讓,而是教她如果是自己的權利,就要堅持。例如她在玩玩具,如果別的小朋友想玩,就說:“我先玩的,請你等到我玩完了?!比绻麆e的小朋友動手搶,我也會插手,跟他說:“我的寶寶還在玩,麻煩你等等?!币郧翱偛缓靡馑颊f,好像有點欺負小孩子,但后來想堅持規(guī)則并沒有錯。
后來又有了兒子,處理這種事件就有經(jīng)驗多了。如果是爭玩具,誰先拿到的誰先玩,別的孩子等這個孩子玩完了再玩。如果不知誰先拿到的,那么定一個時間,例如10分鐘,一人玩十分鐘,互相輪換。即使一些孩子愛哭愛鬧也不行,要根據(jù)規(guī)則來。如果是動手打架,要馬上制止,如果打人的是自己的孩子,就要告訴他媽媽理解他的不愉快,但打人是不對的,要求跟被打的孩子道歉,嚴重的話需要坐小板凳兩分鐘。如果打人的是別人的孩子,也要嚴肅的跟別的孩子說;“不可以打人,打人是很頑皮的行為?!边@不光是制止別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也是教育,否則孩子會覺的同樣的情況,為什么別的孩子可以,自己就不行,不公平。不要以為兩歲的孩子不懂,孩子都很聰明,很快會從大人的處理中總結出自己的經(jīng)驗。而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處理要公正。處處護著孩子,孩子怎么做錯了也不承認,還跟別的家長大吵大鬧是極端自私的父母的做法,那樣不是護著孩子,只會教會孩子沒有是非觀念,為所欲為,那么以后面對父母他也不會覺的自己有錯,不會懂的尊重。而處處退讓,在我深刻的教訓下也是不可行的。所以該出手時就出手,誰做錯了就要說誰。根據(jù)規(guī)則來處理,不要是因為自己的孩子而包容,也不要因為面子問題而不護著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有安全感,才會明確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看了很多書,建議讓孩子自己處理,說孩子會自己處理好的,大人不需要插手。有些小的矛盾可以等孩子自己處理,但很多時候真的是很難做到,有時候打的不可開交,哭的驚天動地,兩邊的父母真的能坐著等,看最后孩子自己怎么解決嗎?
當然,孩子會說話以后,就好處理多了,教會孩子不可以動手打人,如果有別的孩子動手,要告訴他不可以打人,不停止的話要馬上告訴幼兒園的阿姨或媽媽。
希望我的一些小小經(jīng)驗能對初為人父母的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