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組織管理者能夠保持多維思維方式。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都要考慮天時、地利與人和,從而作出最明確的戰(zhàn)略決策。我們可以通過毛澤東就抗美援朝問題的多維思考學習偉人的思維模式。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隨后,美國迅速反應,并派兵入侵朝鮮。此時,毛澤東也在為反侵略準備做準備。毛澤東對是否出兵朝鮮,考慮得非常全面、周到和慎重,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l 中朝友誼深厚。不少朝鮮人民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解放事業(yè)立下了卓越戰(zhàn)功;在解放戰(zhàn)爭中,朝鮮成為解放軍的物資存儲地。兩國已經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
l 中朝唇亡齒寒。美國的野心很大,如果不出兵讓其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對中國的安全不利,尤其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
l 出兵弊端也不少。例如,中國剛剛結束戰(zhàn)爭,經濟十分困難,亟待恢復;新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還沒有進行;有一些土匪、特務還沒有肅清;一些干部和戰(zhàn)士有和平厭戰(zhàn)思想等。
l 戰(zhàn)爭需要尋求外援。我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后于美軍,尤其是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因此要請求利益相關的蘇聯(lián)提供軍事物資支援,特別是提供空軍掩護。
l 裝備需要租借。對于蘇聯(lián)提供的飛機、大炮、坦克等,根據(jù)中國當時的狀況,只能進行租賃。只要能租賃,中國政府就可以作出預算,做好長期戰(zhàn)爭的準備。
l 出戰(zhàn)時機一定要把握好。毛澤東的底線是美國越過“三八線”。后來,美國的飛機還飛過鴨綠江,在中國境內投擲炸彈,這更加深了毛澤東的作戰(zhàn)決心。
經過綜合權衡,毛澤東決定:即使蘇聯(lián)不出兵,中國也要抗美援朝。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因為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更主要的是他對復雜事物具有很卓越的洞察力和判斷力。
歷史的進程證明了毛澤東的英明抉擇。
因此,組織管理者看問題要全面、要辯證,既要看到利又要看到弊,既要看到良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足的一面,既要看到危機又要看到隱藏其中的機會。只看到利而沒有看到弊,就會讓人熱血沸騰,失去理智;只看到弊而沒看到利,就會讓人畏縮不前,決策失誤。保持多維思維的人在遭遇危機時,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機會,并有可能將危機轉化為成功的力量。
有這么一個寓言故事:某地遭遇洪水,動物齊集高處,商量向外界求救之事。聰明的猿猴被推選為主持人。有動物提出:外出求救的動物,第一要會游泳,第二要跑得快。猿猴看到蜈蚣時,立即想到他會游泳,不怕水,而且認為它腿多一定跑得快,于是當即決定讓它去求援??僧敃h進行到天黑散會時,動物們才發(fā)覺蜈蚣居然還沒有出發(fā)。原來它還在穿鞋子呢。于是,其他動物紛紛指責猿猴的錯誤決策。
腿多就一定跑得快,這顯然陷入了單維思維、定勢思維的僵局。
另外,面對同一個問題,管理者要從多個角度去思考,發(fā)散求新。就像碰到一道數(shù)學題,既可以考慮用數(shù)學的方法去求解,又可以考慮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去求解,還可以考慮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去解決。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很多新生事物、新的知識。卓越的組織管理者一定要保持鮮活的思維,接受、學習新的知識,并且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制勝之道。保持多維思維的管理者才更容易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