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學習者要有空杯心態(tài)。然而,在培訓過程中,不少學員對培訓師存在兩個認知誤區(qū),嚴重影響培訓的效果。
一是關注錯誤而非價值。一張白紙上有一個黑點,有的人看到黑點覺得可惜與不滿,有的人看到白紙覺得可以寫字而欣喜與感恩。作為受訓學員,如果對培訓師、對課程的關注點在挑刺,那么是很容易找到的,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事實上,如果你有能力分辨課程的好壞,你有權力選擇參加哪些培訓,你大可不必參加哪些你不認可的課程。反過來,如果你還沒有權力選擇培訓,比如剛入職時的新員工培訓,上級領導安排的培訓,那你不妨認真學習,相信一定有所收獲,這種收獲可能是一個理念,一種方法,甚至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不管這種收獲多么小,也比你總是得益于找出老師的錯誤更有效。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又有“一字之師”,在學習態(tài)度方面值得我們尊敬。
二是關注經(jīng)歷而不關注價值。人們通常都有一個慣性思維,認為做過才有說服力,這在高層培訓中尤其明顯。不少參加培訓的董事長、總經(jīng)理可能會想,你這么年輕,你對我們這個行業(yè)了解嗎,你對管理了解嗎,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你還給我上課?其實,沒有做過,不一定就不懂得,有些東西是可以觸類旁通的,有些內容如管理是具有共性的。培訓師也許沒有你對本行業(yè)更了解,也許你確實在許多方面都比培訓師強,但也請你相信,培訓師一定在某一方面比你強,因為術業(yè)有專攻。一個好的培訓師未必是一個好的管理者,一個好的管理者也未必是一個好的培訓師。同樣,管理的不太好,未必就不能培訓好;培訓不好,未必就不能管理好。說到底,培訓與實踐是兩種不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