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松,王育松講師,王育松聯(lián)系方式,王育松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5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王育松:《心經》3
2016-01-20 14559

波羅密多,其中的“多”為形容詞,因波羅密即“度”船有六條,故稱多。據傳當初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把佛教從中土傳入日本,使日本民族得以領略佛教的偉大智慧。但因佛教經典的廣博,日本至今不敢將中文版的佛教翻譯成日文,是因為一翻譯就會使原意偏離。正如中文原本是道的形象體現,可是漢字的簡化卻使得許多漢字失去了原有的意蘊,如圣字,原由左耳加右口下面加土構成,表示能駕馭自身耳朵和嘴巴的人為圣賢、明智。土字表示植物從二(陽爻)中破土出長新芽之意。再如態(tài)字,原字上面為能而非太,表示能的心即為態(tài)?,F今國人早已富得只剩下了物質,精神生活則窮斯濫矣。凡是越依賴物質而活得美的人,越是脆弱。相反,越不依賴外在而活得美的人,越接近神。

接著說第二條船(持戒波羅密),戒是戒律、戒條。佛祖寬仁博愛,看見地上有陷阱,生怕路人不小心掉入阱內,于是在凡人最易遇到的各種陷阱之處,立上一塊指示牌,以防止人落入,這就是佛教立戒的根本目的。凡人愚癡,說持守那么多清規(guī)戒律,活著還有什么意思??此评碛沙浞?,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有智慧,你的子女才能開智慧;你有愛心,懂得敬天愛人,你的子女才能學習敬天愛人;你能離苦得樂,你的子女才有可能離苦得樂。如果只為自己考慮,你就開始迷失本性了。一個心性迷失的人何談愛子女愛親人呢?不是虛偽又能是什么?!更進一步說,如果不能開智慧,你不是親手在謀殺自己的親人嗎?!不論是有心還是出于無心,但最終都使得對方迷失本性,這不算是精神上的謀殺嗎?!“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指的是,萬物皆有因果關系而生,關系永遠不變,雖然看不見摸不著。男人親吻女人,有沒有錯?由關系決定。一個人被另一個人暴打,對或不對?由關系決定。美國狂印美鈔使中國人的美鈔貶值,善還是惡?由關系決定。總之,一切依關系而定。世事無所謂對錯、美丑、善惡、好壞、黑白。凡是要去對關系較真,都是自尋煩惱。佛講:福禍無門,唯有自招。一念清凈,妙見真如。一念偏離,地獄現前。明了關系的微妙,才是洞見真相,才能使人明心見性。

西游中的八戒指的是1.不殺生;2.不盜竊;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6.藥食;7.不自慢8.不高大廣床。許多出家修行的人,男的要遵守250條戒律;女的要遵守480條戒律,方可超度成佛。持戒的目的是使人少走彎路,快速到達智慧的光明頂。世人多熱衷于那種膚淺的物欲之樂,必然不太容易聽懂佛在說什么。人類經由持戒,使心靈徹底打開,與宇宙萬物進行無縫連接,實現能量的涌動。所謂戒、定、慧是也。

財富的本質就是能量,能量高的吸引能量低的,如果一個人心明心見性,精神具足,他吸引金錢這些能量都是小菜一碟。當然金額越大能量越強,需要有大能量者才能吸引。

不殺生就是不殺任何生靈萬物,不單是指人,還指動植物;不盜竊,即不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邪淫,即不跟愛人之外的人淫亂,萬惡淫為首;不妄語,不說假話,那怕善意的諾言也盡量少說;不飲酒,酒能亂性,多飲者必為其所傷,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傷害是遲早的事;藥食是指吃晚餐不宜多吃,有益身心健康,比如藥吃多了就有害;不自慢,不自以為是,認為自己了不起,這種人遲早要吃虧,自慢的人沒人愿意接近。就會與他人失去健康的關系。沒有關系,自然就缺乏能量;不高大廣床,指不住高大奢華的眠床,這樣容易使人迷失本性。前中國首富劉永好永遠只穿百十來塊錢的衣服,就是智慧的自律體現。過于奢侈會折損人的福報。

《心經》是佛祖所有智慧的高度濃縮,由唐玄奘法師親譯,概括了要想明心見性,找到永生的靈魂凈土之法門的綱要性文字。每個字詞都蘊藏著巨大的信息與能量,需要耐心學習。

那何為凈土呢?佛祖認為凈土不可外求,凈土就在心里,就在當下,凡能了悟的那一刻即為佛;佛教共有三大宗派:1.凈土宗;2.密宗;3.禪宗。

何為照見五蘊皆空?

先說五蘊,五蘊即五種蘊藏于人身上的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五種界質。佛教把這五觀稱為五禪觀,下面逐一透視:

1.      觀色:了解人體由四大構成,分別為地大、水大、風大、火大;

2.      觀受:疼痛麻木,生理上的反應、感受;

3.      觀想:思想、思維活動,思想是所有煩惱痛苦的根源所在;

4.      觀行:指人的業(yè)力、情緒。生命能量的強弱(正負)通過覺知轉負為正;

5.      觀識:人有六識,六識與六根、六塵共同構成了人的現實世界。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是人體內的六種知覺、意念的根或根源;六塵是指外在的,色身香味觸法,這是人通常能感知的外在對象;六識就是借由六根與六塵機緣相遇而產生的主觀認識。

通過觀察人的色身,可以明了人的身體由四大構成,人的身體只是人的一部份,而非全部;同時,色身既然由地、水、風、火四大構成,為我們實現身心的合一創(chuàng)造了可能。而非是現代醫(yī)學尤其是西醫(yī)所指稱的,把人體簡單地以頭部、四肢、軀體。或者以神經、血液、內科、外科、五官等這類無用的分類方法了。分類方法錯誤,治病就不能從根源上找原因,因此,說西醫(yī)不是真正的科學,不能從根本上治療疾病。而佛法的偉大與中醫(yī)黃帝內經天人合一、治未病、正氣內存、邪不壓正等養(yǎng)生境界相通。與易經中陰陽思想高度吻合。育松還不能完全通透說明。在此打住??傊?,佛將人體分成四大。充滿了無上的智慧。通過觀察人的色身,可以促進人體的和諧合一。

通過觀受,即觀照人的感受,覺察各種身體上的感受,通過感受與觀照,了解到無論是疼痛還是脹麻所有的覺都是偶然,一切都會過去,因為四大皆空,一切不真的東西都在不斷的變易中。如果每個人懂得觀想自身的各種感受,抱持超然的角度,不排斥、不對抗,而是默默地去觀想它,對自己身體說:“我知道我的腿上有點痛,噯,我看到你了,我正感受著你呢!”只要有這份灑脫,疼痛感很快就可能消失。而時間一久,即便疼痛將不再能干擾你的妙明真心。人心不迷失,任何人事都無法欺騙你。絕大部份人的恐懼來自于記憶中和想象之中的疼痛經歷。而非實有的疼痛,了解真相者,才能了悟是記憶迷惑了你。因為唯有妙明真心是無形無相而永恒存在的。除此之外,則一切虛妄。把妄當真是迷信,把真做妄是愚癡。常有“修禪三分病”之說,意思是指,要真正想學會修禪,過于健康的人反倒不好修,有點小病小疼的修正好,因為身體上有病痛可以做觀想的對象,因此效果最明顯。

觀想:觀想就是觀照自己的各種想法、思考的路徑、邏輯關系。思想是所有人類煩惱與痛苦的根源。人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意思是人類的思考都是坐井觀天式的思考,因此,無論你再聰明,上帝都會感到膚淺與好笑。事實上,通過觀想,我們會了悟,我們的思想大多受知識、閱歷、性格、思維模式的限制,帶了許多主觀色彩,是不全面的,因此,很少有突破性的洞見,用現代哈約利窗理論說明,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未知的盲區(qū)。思想上的盲區(qū)的大小視人的心靈潛意識的覺醒程度。跟佛講的觀想、頓悟有點類似。一個人只有懂得將靈性完全置身局外,才能洞見真相。

觀識:識即意識,分為顯意識與潛意識之分,顯意識是人通過察覺能捕捉的那一部門意念,潛意識則更加妙微,是極不易被察覺的念頭。潛意識是決定性的部份。一個人唯有通過凈心,去察覺意念的起滅,來洞見真相,才能明了什么左右了自己的命運,用佛的話講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

在偉大的佛祖眼中,他看見了人不單有五官能感知的五識,還有第六識即意識,第七識即我執(zhí),又稱末那識;不僅如此,他還看到了世界上頂級科學家、大師級人物所無法感知的第八識,即藏識?;蛉鐏聿亍H酥挥心芮逍训降诎俗R如來藏的存在,他就到達了菩薩的境界。

如來藏是一個全能全知包羅萬象微妙玄通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只要播下善良的種子,經由助緣,就能生出善良的現行。現行就是指現實世界,現實果報。

在此境界的人,就能斷煩惱,了生死,洞見人生宇宙的全部真相。換言之,凡夫眼里有生老病死,而他的眼里,根本沒有生死的概念,只是由一種形態(tài)轉變到另一種形態(tài)。生命的能量永恒不滅。

老子莊子是舉世公認的智者,莊子妻子死去后,他把妻子尸體拖到山上掩埋之后,居然敲鑼打鼓以示慶祝。認為她源于自然回歸自然,去到了她該去的地方。叫我們凡夫如何理解呢?可是在佛的境界里,老子這樣的高人在佛所劃分的十法界中,只能列在緣覺這個層次。

佛的十法界由下往上分為十個層次: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

我們凡夫會很驚奇:這些地方在哪里?佛說:這十法界也存在于每個人的如來藏里,唯心所造。萬法唯心。佛道與菩薩道屬于大乘佛教,聲聞、緣覺屬于小乘佛法,而禪宗則屬于頓悟的教育,是應用于世間的法門。何為乘?比如救人,一個人用自己的身體背,頂多一次只能救一個人離開苦海,這叫小乘。類似于獨輪車,集載東西十分有限。而大乘則表示航空母航一次可以救很多人于苦海之中。佛教信眾有十多億人,可見其影響力之大。而為什么說老子這樣的高人只能排在緣覺這個層次呢,一是可能他寫《道德經》是被迫而為,與佛祖舍棄王位而發(fā)愿度天下人于痛苦的愿力有所差距。二來,他原是一位史藏官,相當于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他是通過大量閱讀而了悟人生宇宙實相的。而且道德經一書全文貫穿的思想是站在個人的角度,如何保全自身的一種智慧。與釋迦牟尼佛有著不同的發(fā)心。他們二人盡管都是宇宙大道的揭示者,無人超越的經典撰寫人,慈悲濟世的圣人先師。但是佛祖的教育更加能世人所喜歡接納。而孔子、莊子、蘇格拉底、柏拉圖、哥白尼等等許多舉世聞名對世界有重大貢獻的人,在同時代是飽受非議和折磨,甚至含恨死去的。都是李白所說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而唯有佛祖卻到處講經說法,而倍受歡迎與追捧。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要想做好忠臣,就要比奸臣更有智慧,才能做好忠臣。事實上就是如此。一個如果連自己小命不保,還談什么做一個能造福百姓的忠臣之良臣呢?!因此,世界上諾貝爾獎得主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在聯(lián)合國發(fā)表聯(lián)合申明:在二十一世紀,要拯救全人類,唯有向東方文明中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中吸取營養(yǎng)和智慧。為什么說把會把儒家思想寫進去呢?因為儒家思想更易被天下百姓所理解與接納,人類要覺醒,儒家文化是入門版,而大乘佛教則好比升級版。當人明了靈魂不滅,來世取決于今生的造化與播種,有誰還愿意做損人不利已經的缺德事了呢?!

在中國有名另外兩個主流文化儒家和道家的文化中,一個認為人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一個認為人有善惡之別,而在佛看來,人只有迷悟的差異。這樣的文化更能被百姓所接納。佛的智慧因此能越越其它宗教和文化,而被稱之為究竟的學問。

 

上一篇 淺談行政管理
上一篇 打坐的妙用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m.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