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自主教育學院
地點:北京市 - 北京
時間:2012/3/19 0:00:00
衣食住行見簡樸
認識李全春老師,是在2008年的深秋,那是我有生以來心情最抑郁、最灰暗的一段日子,求生的本能驅(qū)使我在尋尋覓覓中,走進了全春自主心理研究院,并與李全春老師夫婦和他們的自主心理學結(jié)緣,從此和老師一起做起了這個工作。
這些年來,隨著與老師越來越多的接觸,和對老師越來越深的了解,我對老師的敬仰之情也與日俱增。
他們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卻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讓你實實在在的感受著他們的高大和非凡。
接觸他們首先感覺到的是樸素。
走進一個普通的民宅,院子里簡簡單單,除了放著兩輛自行車,好像再沒有別的多余的東西了。
屋里更是如此,一進門的客廳正面擺著一排老式的布面沙發(fā),沙發(fā)上鋪著洗薄了但卻干干凈凈的“的確涼”布單兒。左側(cè)靠墻的小柜子上面擺著一臺20英寸的舊電視機和一部固定電話,電視機上面罩了一個粉色的20世紀80年代流行的那種電視機套子,固定電話上也蓋著一方干干凈凈的舊手絹。
沙發(fā)右側(cè)的窗臺上放著一盆佛手和一盆不知名的花,都生長的郁郁蔥蔥,非常茂盛。沙發(fā)對面和窗前分別擺著幾把鐵制的椅子,椅子上鋪著手工縫制的坐墊。
坐在沙發(fā)上,從對面半掩著的門可以看見臥室里的陳設(shè)——兩張一模一樣的木質(zhì)單人床靠放在一起,上面鋪著老百姓家常鋪的粗布床單,被褥整整齊齊的疊放在床上??蛷d后面是工作室。
后來才知道,這是因拆遷而暫時租住的房子。
老師著裝也極樸素,尤其趙老師,穿的多數(shù)都是一些早就過了時的衣服。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初見時趙老師腳上穿的那雙黃綠色的尼龍襪子,那種襪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穿了。當看到她從黑色方口布鞋口露出的那雙土得讓人不好意思多看一眼的襪子,我就感覺到一種安全和踏實。
談到著裝我就想多說幾句。
別看老師平時幾乎不怎么買衣服,可他們在著裝方面卻是很講究的。
李老師平時穿便裝,特別隨和,像個大哥??扇绻浅鋈サ揭恍┐蟮膱龊现v課,他就會以一個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形象出現(xiàn),這時,你看見的更多的是他的學者風范。
多年的接觸中,我還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如果有新咨客來,頭一兩天李老師和趙老師都穿得盡可能低調(diào)一些,盡量讓咨客(學員)感受安全和放松,很多學員后來都說,跟他們一接觸就覺得無比親切,覺得似曾相識、相見恨晚,甚至覺得前世就在一起過。
等到咨客接納了自己,穩(wěn)定了情緒,該往高拔的時候,也就是從第二或第三天開始,老師會像出去講課或參見領(lǐng)導一樣,穿得精精神神,從視覺上給咨客以向上的暗示和激勵。
七天的培訓,老師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著裝上的適時變化,體現(xiàn)著他們的敬業(yè)精神和對咨客的全力用心。
記得有一次去烏達農(nóng)場學校講課,正是初春,天氣很冷。趙老師穿了一件黑色的不知是多少年前的舊舊的皮夾克,讓人不由得聯(lián)想到“貧困”二字,我當時覺得不好理解。
講完課回來后,我從校長和我們的談話,以及一些實地的感受中,才慢慢地感悟到了趙老師的深刻用意——因為那不是市里的學校,而是農(nóng)場學校,趙老師深怕自己一個細微的不慎,會給師生帶去壓力,她是想讓那里的師生感覺到彼此的平等,她甚至有意讓他們多一些優(yōu)越感。她的行為無聲的解釋著她自己常說的話“我們是把學員放到自己肩上去扶的?!?
趙老師說,他們平時兩個人在家時還有另外的衣服,做飯更要換做飯的衣服。
老師不多買衣服,他們的衣服雖然過時一些,但都干凈整潔,穿著都很得體,很自然,很大方。
老師經(jīng)常會把一些舊衣服或拿到裁縫鋪,或自己親手改一改繼續(xù)穿。
有一次,趙老師身上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花格馬甲,我剛投去欣賞的目光,還沒等開口問,趙老師就心領(lǐng)神會的主動向我講了這件馬甲的來歷。
她說:“我有一件很多年不穿了的舊衣服,我早就想把它改成馬甲穿,有好幾次,一說,李老師就說‘好好的,改了干嘛?’我就放下了。前幾天我又拿出來跟李老師說,并讓他幫我裁,李老師才同意了。你看,這就是李老師的技術(shù),好吧?”我欣賞的點點頭,并開玩笑地說:“李老師,那你幫我也裁一件吧!”然后三個人一起笑了。
有好幾次去參加學習,院子里的晾衣繩上晾著趙老師洗出來的衣服,抬頭看時,發(fā)現(xiàn)好幾件內(nèi)衣上都補著整整齊齊的補丁。看著這些補丁,我真的無法不受觸動,看著看著,老師的形象在我心中愈漸高大,仿佛須仰視才見。
趙老師有一件碎格毛滌布料的褲子,那是1985年左右最時髦的產(chǎn)品,她平時不舍得穿,只有出席正規(guī)場合時才拿出來。
他們的衣物即使穿到實在不能再穿的程度,也不會隨意扔掉,而是洗凈、疊好,裝在盒子里,放在房頭最醒目的地方。他們希望無論什么人需要,都應該有尊嚴的把它拿走。
總之,著裝這樣一件極平常的小事,在他們那里卻被不斷翻新出了層出不窮的內(nèi)容和新意。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老師在“食”這一片天上,也有著與眾不同的追求。
他們素食當家,很少吃肉,偶爾吃一次肉算是改善。
老師從不吃零食,家里也從來沒有現(xiàn)在大部分人家餐桌上的水果開會和零食薈萃。
他們不在外面吃飯,頓頓自己在家親自動手,用趙老師的話講“我們從來不把自己的胃口交給別人管。”
李老師愛吃面,他們就自己和面、搟面、切面、煮面直到吃面,一步也落下,親自體驗和品嘗著人生中“食”字的全部過程和意義。
老師說,吃完飯他們會用舌頭舔碗碟,為的是不浪費一絲一毫,還鍛煉了舌頭。他們對食物的珍惜到了極致,對自己的嚴謹也到了極致。
早點是他們自己烤的餅子。他們把芝麻、糖、花生仁、核桃仁等各種各樣的有營養(yǎng)價值的東西,摘好洗凈包在和好的面里做成餅子,然后放在烤箱里烤熟。一般半個月烤一次,吃完再烤,幾十年如一日。
平時,他們都買最粗的米和最黑的面吃,老師說是為了自找苦吃,我想其中還有他們沒說出來的理由,那就是,他們想把自己對大自然的索取降到最低。
趙老師說,他們買菜都是買價廉物美的菜,她所謂的價廉物美就是菜攤上賣到下午剩下的一兩元錢一堆的菜。
趙老師說,有一次她買完菜正往回走,前面走的一位婦女,將一把鮮嫩的綠菜葉順手仍在了地上,“我緊跨兩步走上前,一把救起了那些菜葉拿回家來。這些綠綠的菜葉都是有生命的,我真不忍心看著它們被人踩來踩去?!闭f這話時,她很自然的用了一個“救“字”,沒有絲毫的做作。而那個“救”字,卻無意中概況了老師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冬天去他們家,會看見地上放著兩大盆綠色的生命,那不是平常人家栽培的植物、花卉,而是大蔥??粗鴮W員們不解的目光,老師輕輕一笑,淡淡地解釋道:“冬天大蔥栽在屋里一直生長著,蔥葉子里粘粘的汁液是最補腦的東西,相當于腦白金。”
老師這么多年為了推廣和普及自主心理學,為了工作,跑遍了全國各地的許許多多地方,到哪兒都是餐風宿露,卻不曾買過一瓶飲料,連礦泉水都沒買過一瓶。2012年春節(jié)剛過,他們從北京回烏海講課,由于長時間坐車實在需要喝水,而車上又沒有開水,他們才破天荒的買了兩瓶水喝。他們對別人寬厚如海納百川,對自己卻苛刻的要命。
兒子在外面上學,回來的時候,他們偶爾會陪著兒子上街吃一回5元錢一碗的內(nèi)蒙特色小吃——饸烙面,改善一下生活。老師說這是他們家最奢侈的時候。
2011年春天,我90歲的老母親住在我家,老師來看她。走時,我丈夫執(zhí)意把沒吃完的燉羊肉給老師帶上,以表達我們一家人的一些心意。過后,無意中在QQ上談到珍惜的話題時,老師告訴我,那本來一頓可以吃完的羊肉,他們倆竟每頓都吃,吃了8天。
老師出門從不打車,在市內(nèi),無論是講課還是辦事,近一點的地方都是步行,遠一點的就騎自行車或坐公交車。
記得2009年我們一起去烏海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為畢業(yè)生做擇業(yè)指導那次,恰遇一個沙塵天氣,漫天飛舞的風沙,像一條條肆無忌憚的黃龍,不分方向地天上地下亂竄,路上很少有人出行。那天,其他人都是開車或打車去的,只有,也只有李老師和趙老師騎著自行車,頂著大風赴會。到會場時,他們倆已是滿身滿臉都是土了。
2010年夏天,去東山坡下的青山公園做宣傳演講那次,那么遠的路程,李老師和趙老師騎著自行車一路上坡,早晨8點多我去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提前等在那里了。
吳翠蘭
20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