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中國電影市場,讓很多人都有些失望,不論是期待高票房的電影從業(yè)者們,還是期待好電影的觀眾們都是如此。
“中國電影觸到了天花板”,這是評論家們討論的最多的話題。電影有天花板嗎?以市場論,457億人民幣的市場看起來很小,房地產7萬億,電商16萬億……比起這些行業(yè),電影市場似乎微不足道,就連2016年之前人們估計600億都還遠沒有達到。
以創(chuàng)作論?創(chuàng)作有天花板嗎?福樓拜曾說“到我們這一代,所有的故事都被寫完了”,但事實證明,故事仍舊在花樣翻新。那么,電影為什么如此不景氣?既不叫座也不叫好?在文化學者張曉明看來,電影產業(yè)的“怪相”,或許有許多電影之外的因素。
市場,燒錢過后
導演一茬又一茬地更新,電影一批又一批地拍攝,起承轉合之間,或許并不是無縫轉接,張曉明說:“不是每一年都有好片子,電影制作或許也有周期,高峰期好片子多,低潮期少?!?
很顯然,2016年是一個低潮,而這個低潮的出現(xiàn),同樣也和經濟基本面相關。張曉明說:“影視產業(yè)的投資有很大的風險,確實有大投資的大片,最終大賺,但失敗的更多,很多電影可能一拍出來就進了倉庫。在經濟基本面向好的時候,投資的會多一點,反之則少。同時,還有一個問題,從投資到上映是有周期的,2016年上映的電影,究竟都是哪年投拍的,或許要調查清楚這些,才能判斷市場的好壞?!?
一個更重要的影響是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互聯(lián)網(wǎng)改變了人們太多的生活方式,購物、消費、出行……看電影也不例外,對此,張曉明說:“這兩年電影受到互聯(lián)網(wǎng)影響很大,一方面是各種網(wǎng)絡大電影、視頻網(wǎng)站分走了一部分觀眾,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票務公司的大規(guī)模補貼使得電影市場虛高。大家都知道,上網(wǎng)買電影票,差價往往在一倍以上,我問過一些電影公司,賣票的收入30%至40%來自于互聯(lián)網(wǎng)票務公司。這也是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的特征,前期燒錢,市場非?;馃幔葻^了,市場也就恢復平穩(wěn)了。燒錢是打開市場的策略,但它也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說它扭曲了市場的需求?!?
IP,熱鬧背后
市場趨冷的另外一面,是電影質量的不盡如人意,2016年上映的大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更缺乏驚艷之作,票房第一的《美人魚》、觀眾期待最多的《長城》、奇幻動漫《大魚海棠》以及從網(wǎng)絡上熱起來的盜墓系列,在口碑上幾乎全軍覆沒。似乎之前的IP大搶購,并沒有真正支撐起來電影制作的新天地。
“IP不是一天做出來的,以前的賣光了,新的還需要時間?!睆垥悦髡f:“前幾年的IP熱,導致好的劇本幾乎都被拍光了。文化產業(yè)其實也是有周期的,一個好的IP,需要反復地推敲、反復地宣傳才能成功制造出來。前兩年影視市場非常熱,大家搶IP搶得非常厲害,要等下一撥兒好的IP出來,恐怕需要一定的時間?!?
IP大戰(zhàn)之后的空虛,恰恰也是電影制作并不能真正支撐起現(xiàn)有市場的表現(xiàn),“市場一下子炒熱了,一部電影的票房忽然間就過十億,甚至幾十億了,大家都被吸引進來了,投資多了,項目也多了,但不可能一下子冒出來一大堆好劇本,這不現(xiàn)實。沒有好劇本支撐,虛熱的電影市場隨即降溫,也是情理之中的?!睆垥悦髡f。
創(chuàng)作,瘋搶前后
電影是文化產業(yè),文化產業(yè)最終依靠的還是內容,內容的生產需要的是更加龐大的基礎和深厚的累計,投資或許會吸引更多的創(chuàng)作者進入這個領域,但卻未必會催生出來更多的好作品。